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2、作业时学习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常有这样的现象,20分钟作业还没写好,下死命令3分钟内必须写好。3分钟到了写好了,可字一塌糊涂。这时我们就疑惑了:是要质量还是要速度?
对于作业的要求,我们可以用“对不对”“快不快”“好不好”三个层次来进行衡量。“对不对”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做对了,才能达到作业的目的。“快不快”是在做对的基础上的速度和效率要求。“好不好”是对作业目的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主要是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养成书写的好习惯。
书写良好的数学作业,不仅反映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而且也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要字迹要工整、清晰。作业的格式、数字的书写、数学符号的书写等等都要规范,该用直尺要用直尺,该用圆规就得用圆规,该空行的要空行。数学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书写不规范,就很有可能看错数字或符号,导致计算的无谓失误。我们每次批改作业,发现不按格式书写或出现错误,都要用恰当的记号指出作业中的错误,要求学生“有错必纠”,及时订正。放过他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
姿势正确。当然就不必说了!
第二、养成审题的好习惯。
在每一次知识检测中,许多的老师对试卷进行分析时,都有这么一句话:审题不清。学生在作业时往往会提笔就做,不去认真的读题、审题、分析,而是“想当然”、“老师讲过”或“我会做的”,这样往往会严重影响作业质量。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要分以下几步:第一步:初步读题,找出题中所含数学信息;第二步:简化条件,整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第三步:找准关键词,标记数量关系;此外,适当地进行对比,促使学生认真审题。
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常为了抓紧课堂40分钟,往往把题目的要求自己一手包办,代替学生读题,仔细地帮学生分析题目的要求,没有让学生养成独自审题的习惯,部分学生已经依赖了他人的讲解,所以解决问题时,学生就会对要求理解不深不透,考试的时候自己对于题目的分析理解能力自然会下降。在审题习惯的培养上,教师一定要做一名“懒”老师,该让学生理解的要求,读的题目一定要让学生独自完成,逐步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第三、养成打草稿的好习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草稿有以下三个特点:
1.腹稿多,草稿少。低年级由于知识难度不大,学生依据“心算”就能解答好数学题。可随着年级升高,知识难度增大,思维层次变多,有相当一部分题光靠“心算”是不能正确解答的。可是,有些学生却还在用低年级的方法,试图一下子就能把题解出,常发现连老师都口算不出的题,有的学生就在那慢慢想,然后写出一个大概的结果,以致出现了大量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的错误。
2.计算草稿多,分析草稿少。学生作业或考试结束。可以发现草稿上密密麻麻,各种计算草稿很多,而很少有分析的关系式、线段图等分析思考的草稿。
3.随意打草稿的多,有序规范的少。草稿适当“草”些无妨,但有些学生没有专门的草稿本,有的在橡皮上打草稿,有的在作业空白处、课本上打草稿,更有的在桌面上打草稿等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一些措施:
1.让学生备好专用的草稿本子。
2.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教育学生草稿要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书写要求,依次排列,字迹清楚、规范。
3.引导学生对思考难度较大、解题步骤较多的问题,借助草稿来分析思考,发挥草稿的分析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