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儿童资源网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4.教师经常检查评价学生草稿纸,及时纠正不良习惯,表扬、评比、展览优秀草稿本,引导大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四、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学习如同耕作,不能只讲耕耘不讲收获。自查是一种学习效果的反馈,自改则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反映。只有及时检查,才能知道有哪些收获,问题何在,以便及时订正错误。很多同学习惯是做完就行,不求其正确性,就连解方程,这种非常方便检验的题型也懒得去检查,更不用说其它题目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二是说明这部分同学做事不够严谨、缜密。
  也有很多的学生在答题后,不是没有去检查,而是“不会”检查。常听孩子考试卷后交流:我查了5遍!很多孩子看上去是在“拼命”地检查,如果教师仔细观察或者向他们进行询问时,就不难发现,他们都是用眼睛看来看去,内心的思维却总是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的,老停留在原有的思维模式当中,因此这种检查就变成“穿新鞋、走老路”,没有意义,也毫无效果。
  数学作业未检查的方法:一是检验法,把演算结果代入已知条件里看是否满足题目要求;二是逐查法,不仅从开始的设、解题过程逐步进行推导,还要看题目的抄写、数字的使用是否正确;三是逆查法,从演算的最后往前推算,看看是否能回到题目原先的已知条件。对于解答计算题类型的题目更简单了:遮住答案,重新计算一遍。
  另外两点我认为很重要:一要估算的加强,就是算完之后,粗略看一下,结果在不在估算的范围之内,如“298×0.52”,可以看成300的一半是多少,即结果应该在150左右,如果出入过大,就肯定是算错了;二要加强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判断其结果的合理性,比如:“比如四年级23.5人参加了校运动会”、“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千克”、“小明的身高是1.55厘米”等等。
  帮助孩子养成检查的习惯,是一个过程,而且应该从低年级开始:
  初级阶段,也就是最开始时,不仅要让孩子明确检查的意义,还应和孩子共同检查作业中的错误,并给孩子指出错误的地方,逐渐帮助孩子建立起检查的习惯和信心。
  中级阶段,可以指出一些错误的地方,但同时还留些空白尽量让孩子自己发现。再后来,告诉孩子有几处错误就可以了,让孩子自己去发现。
  高级阶段,只告诉孩子有错误即可,直到孩子自己全部发现为止,要强调的是,如果自己没有发现并全部改正,不能进行下一步的作业!
  3、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形成的过程。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
  第一、习惯训练持之以恒。“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智慧。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终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我想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时间肯定不一样。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老师们要反复抓、抓反复,对不断出现的坏习惯,不要气馁,而要耐心训导,直至彻底改掉。
  第二、杜绝“5+2=0”现象。5天学校的教育成果和养成的习惯还来不及巩固,就可能在周末的两天中因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而消失殆尽。调查发现,存在“5+2=0”现象的孩子占相当比例,尤其在农村,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这当中既有成绩差的学生,也有成绩好的学生,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杜绝这种现象,一要不断的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二要寻求家长和社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