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分享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快乐。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分享能够让人减少痛苦,获得快乐。一个人在生活中需要与人分享自己的痛苦和快乐,没有分享,他的人生就是一种惩罚。教给孩子分享的习惯吧!孩子将能够从分享中获得快乐!
许多父母习惯于过度溺爱孩子,把孩子放在家庭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看到的孩子却是心中没有他人的孩子。他们不会关心父母,不会关心他人,更不会关心社会,这样的孩子是值得父母焦虑的。如今的孩子通常会有一种“自我中心”的心理,这种自我中心的心理根源于父母的私爱和溺爱。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竭、泯灭,父母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千万不要只知一味地给予孩子爱,这种爱恰恰是对孩子是没有好处的。“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儿童不肯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这是一位教育家的经验之谈。因此,父母在爱孩子的时候,应该教孩子学会与人分享。与别人分享好吃好玩的东西,对别人说一些关心体贴的话,同情并帮助有困难的人,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对别人能够宽容和谦让,孩子的爱心就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行为模仿和强化而逐渐形成的。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分享的习惯呢?
建议一:通过移情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 从孩子还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要让孩子学着与别人分享东西。孩子渐渐长大了,在餐桌上,可让他学着给长辈夹菜;鼓励孩子给爸爸妈妈拿东西;教孩子给客人让座,让孩子做这些力所能及的事,从中品尝做了有益于他人的事而带来的喜悦。
一位妈妈是这样教育孩子与他人分享的。 一天,这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公园玩,她们来到公园休息的地方,妈妈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牛奶给孩子喝。这时候,妈妈注意到旁边有一个小男孩正用渴望的眼神看着自己女儿手中的牛奶,这位小男孩的妈妈可能暂时离开了。这时,妈妈对女儿说:“丽佳,给这位小弟弟喝一瓶牛奶好吗?”“不,我要自己喝!”丽佳显然不乐意。 妈妈耐心地对女儿说:“丽佳,要是妈妈有事不在你身边,而这位小弟弟在喝牛奶,你想不想喝呢?”“想喝。”丽佳毫不犹豫地回答。“这就对了,现在你拿一瓶牛奶给这位小弟弟喝,等下次妈妈不在你身边的时候,这位小弟弟也会把好吃的东西给你吃的。”丽佳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小男孩,终于给了小男孩一瓶牛奶。
许多孩子都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但是,他却希望能够分享他人的东西。父母应该充分了解孩子希望获得他人东西的心理特征,通过移情训练,让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建议二:父母要学会分享孩子的东西。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分享”有两层意思:既要教孩子学会分享,还要家长学会分享——而这一点却往往被忽视。许多父母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愿让孩子吃苦,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尽数都往孩子面前堆。虽然也担心孩子会发展为不关心别人的冷血儿,但在行为上却不会与孩子分享。经常会发生这样一幕:孩子诚心诚意请父母一块吃东西,父母却坚决推辞,说:“你吃,妈妈不吃!”“让你吃你就吃,装什么样子?”就这样,孩子与人分享的好意被父母给扼杀了。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没有了谦让与分享的习惯。
柴洁心老师曾经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
有一天,有人给一个姓周的朋友送了一篮橘子。周的孩子非常喜欢吃橘子。但按周平时的教育,孩子每次吃橘子时,都要同时拿出3个,一个给自己,另外两个给父母。终于有一天,篮子里只剩下一个橘子。孩子把它捧出来时,眼睛里似乎在说“就这一个了,没法分了”。但周没让孩子说出来,马上就说:“你能不能把它分成两半,一半给爸爸,一半给妈妈?”孩子一听,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但还是把橘子分给了父母。父母接过来,毫不犹豫地吃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