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这么一堂针对我的大批判课,当然让我无地自容。不过,听着这种批评,另一半的我还在心中窃喜:“我还是聪明呀!”这一自我意识,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以后不管我的功课怎么一塌糊涂,我都有个与众不同的信念,觉得哪天自己会不得了的,会干一番大事业的。这种舍我其谁的心理状态,使我在高中时突然起飞。那时我数学学不好,自己还发展出一套理论,觉得我的脑子一定是非常复杂,而现在的数学太基础、太机械,不需要创造性,我这个复杂的脑子对之不耐烦;没准到了高等数学,别人理解不了,我倒能轻易掌握。总之,我是大器晚成、后发制人。这套观念还确实帮助了我。记得数学课讲到“极限”时,我不知道从哪里听说极限的概念属于高等数学,一下子觉得该自己显身手了,结果理解得特别快。
“自以为聪明”在中文中是个讽刺性的语言。但是,自以为聪明如果能帮助孩子建立“正向心理循环”的话,也未必是个坏事。相信自己聪明,就象相信宗教一样,越小家长给孩子灌输,孩子就越容易接受,而且会把“自己很聪明”这一观念,变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使之一生受益。我们正是本着这一原则教育女儿。无论干什么,只要有一点证据,就马上设法让女儿意识到:她非常聪明!以图创造“正向心理循环”的“第一推动”。比如,我会对她讲:“你看,爸爸妈妈的英语不是自己的母语,许多东西不能教你,还要向你学;而你的同学们,爸爸妈妈的英语是母语,平时一天到晚教他们,他们读书的优势太大了。可是你再看看,你在班里是几个读书最快的。而且你又学钢琴,又学芭蕾,又学中文,你很有天赋。爸爸妈妈非常为你自豪!”有时她刚作好一个加法,我就故作吃惊地说:“哇,这么小就能作这么难的题!你真是不得了,有数学才能。大概是从妈妈那里来的。妈妈当年数学就很好。”她还真信以为真,有时缠着妈妈要求:“你问我个数学问题!你问我个数学问题!”现在她已经三年级,有的孩子对数学已经开始头痛。她其实并没有时间学多少数学,不过一提数学就兴致勃勃。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一定要让孩子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因为她在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上表现会最出色,会最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才能。这也是我们送她上芭蕾课的原因。对此后边有一节专门讨论。
当然,万事都不能过分。自信不等于盲目自大或者骄傲。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修正教育方法。就女儿的具体案例看,我们在这方面教育过分的可能性很小。首先,她是个非常谦和的人,我们也不知道这种品质是哪里来的,至少不是从不太谦和的爸爸那里来的。如上所述,她对“最”字很警惕。我要是说她某方面“最好”,她马上指出:“你没有见过所有的人,怎么能用‘最’字?总有人比我好吧?”有时我们一起在电视上看总统大选。我问她:“你长大要选总统吗?我觉得你有能力当一个很好的总统。”她马上说:“这个我可不知道。”她知道总统是个很重要的职务,不过她还搞不清楚总统究竟都干什么、她能否胜任。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她不会轻易说自己行。真要感谢上天给了她这么好的品性,因为我不相信这是我教育出来的。当然,她现在绝对是相信自己是聪明的。我们则在反复强调她聪明的同时教育她:聪明不意味着比别人优越,而意味着责任。世界上有许多复杂的事情,需要聪明人去作。同时,聪明人应该帮助别人。她的朋友杰克读书很困难,我们就鼓励她去教他。这样,她既相信自己聪明,又保持着虚心、谦和的处世态度。
总之,在早期教育中,父母不要急于求成。孩子学得快一些,慢一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为孩子日后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如果有这个心理基础和自我认同,孩子一、二年级落后一点,长大很快就追回来。毕竟一、二年级的学习内容从几年后的角度看实在是少和简单得微不足道。我自己从一年级到初中,落后了七、八年,高中两年就一下子追回来了。有的同学在父母的催逼下,愁眉苦脸地挣扎了七、八年,开始也许比我快,但心理垮了,就什么都完了。所以我们要记住:孩子相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她或他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人选择了自己。家长要帮助孩子作出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