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儿童资源网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那么,家长能作什么呢?家长能作而且也应该作的,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孩子既定的智商条件下,给孩子创造最佳的心理和社会环境,使她或他能够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智商发掘出来。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怀有宗教般的乐观精神,即相信上帝或上天还是基本公正的,在智商上给了每个人足够的本钱。就看你怎么拿着这些本钱生息了。
  那么,家长怎么才能让孩子的智商“生息”呢?很简单,那就是帮助孩子建立“正向心理循环”,并及时发现、消灭任何“负向心理循环”。不管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心理循环”,都象个轮子,能转起来都需要“第一推动”。这“第一推动”一般出现在生命的早期,受家长的影响最大。建立一个好的“心理循环”,大概是家长能对孩子的智能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用更白的话说,你虽然不知道你的孩子是否聪明,但你必须让她或他觉得自己聪明。
  先说“负向心理循环”,因为这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最大障碍。这一循环的轮子能转起来,“第一推动”经常是小时候的一个偶然事件。比如数学不好,很可能就是孩子不喜欢教数学的老师,或者碰巧在数学课或考试中有了一次比较坏的经验,或者是因为发育问题,某些方面的能力发展得晚一些。这些都是非常复杂的心理学、教育学的问题,孩子自己当然不可能理解。他们的倾向,就是把一个偶然的事件放大,就此形成对自己负面的定见。如果及早发现,家长就可以帮助孩子克服这种定见。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家长应该避免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攀比,更要避免让孩子学一些过难的东西。望子成龙的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急着“开发智能”、不断挑战孩子的能力极限,希望她或他能够学会一些超出其年龄能力的东西,成为出类拔萃的孩子。这样作的一个结果可能是:孩子在不切实际的期望之下学过难的东西,学不会、心理压力大,最后干脆得出“我不行”的结论。许多早期智力开发适得其反,也是这个原因。在这方面,我们第一次当父母,也犯过错误。不过总能及时修正。所以女儿基本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学钢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一般的家长中也很有代表性。我们都知道学钢琴的好处,也都希望早点开始。我们的女儿在这方面的经历,后面有专门一节会讲,这里只提几个要点。女儿是四岁半就开始学钢琴的。老师属于放羊式、娱乐式,让孩子高兴。女儿自然没有压力。五岁搬到波士顿,钢琴课中断。七岁时,找到一个非常严格的老师,重新开始。这位老师很有名望,手下的学生也非常出色。不过,因为过于严格,女儿心理压力非常大,对上课有些畏惧。特别是那位老师过分强调识谱能力。女儿手很灵巧,识谱却很慢,也许是发育问题。但老师则坚持她必须先过此关,否则其他就别谈。于是女儿卡在那里,身心全在和自己最弱的方面挣扎。另外,那老师手下两个比女儿小的男孩儿,天份奇高,学的时间也长,水平明显超出女儿一头。这种情况处理不当,就很容易成为她的“负向心理循环”的“第一推动”。于是我们果断中断的这一课程。在下面一年,由妈妈教她识谱,走走停停,没有任何压力。再过一年,找到一位俄国老师,把她视为一个小天才。于是她不仅钢琴一下子上路,信心也足了。
  当女儿在这方面初步成功后,我们就向她的一个同学的家长推荐这位老师。那位家长自己是学过钢琴的,孩子也要学,所以非常感兴趣。一次,她带孩子来我们家玩,特别让女儿弹一段,大概是想看看老师的教学效果吧。女儿一弹,她脸色就变得非常复杂。妻子对她了解比较多,事后推断:她肯定没有想到这么小一个孩子能弹得这么好,而且她不会把自己的女儿送到那个老师那里去学。因为她女儿和我们的女儿是同学,在一个老师手下学,水平差距那么大,她女儿的信心就有问题了。果然,事后她再也不和我们打听那位钢琴老师了。这件事,也反映了明智的家长是怎么处理这样的问题。她不是盲目追一个明星教师,而是从自己孩子心理健康的角度权衡利弊。而国内亲友,常常一听说某位名师教出几个小明星,就不惜工本地蜂拥而至,全不考虑这样一来给孩子建立的“心理循环”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