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儿童资源网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我在本书中反复强调:每个孩子都是个天才。父母的责任是发现她或他是个什么天才。你把孩子当天才,她或他才能成为天才。即使确实不是天才,一个相信自己是天才的孩子,也有着更高的自我期望值、更远大的理想、更充分的信心,即使最终不可能有天才的表现,也能淋漓尽致的发挥自己的潜力。
  我在大学教书时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比如,有一个学生在我的课上表现相当突出,他在文科其他各个课程中也是全A,同时参与了地方选举,以后还准备自己竞选公职。当我发现他数学课只拿了一个C时,就问他为什么。他叹了口气:“我不是数学的料。”
  “你怎么知道你不是数学的料?”
  “从小我数学就不好,也实在没有兴趣。”
  “小时候数学不好说明什么呢?你看看你小学一年级的同学,大概许多都比你高。可是,现在有几个能长你这么高的个儿头?你能根据你一年级的身高,说你天生长不高吗?”我这么说,是因为他是个快一米九的大汉,而且告诉我他小时候身高并不突出。他听了我的话不免支支唔唔,找不出解释来。于是,我开始给他进行心理咨询:
  “你不应该轻易形成对自己的负面看法。当你认定你不是数学的材料时,你就会不自觉地用行动来证明你的结论。比如,数学考试碰到一道难题,其实对大家都很难。可是你想了一会儿没有结论,马上加强了对自己的成见:‘我就知道我数学不行,作不出来。’于是,本来再努力一下就有希望作出来的题,就真作不出来了。等考试成绩下来,你就更灰心丧气:‘咳,我就不是这块料。实在没有办法。’如果哪次考试不留神考得不错,你则心里暗喜:‘今天走了邪运了!连我也几乎满分’。你就这样自动地把相反的证据排除在你的推理之外,并不会因为成功而对自己的才能更有信心。长此以往,你不仅尽心竭力地在生活中寻找一切可能的证据,证明你不是数学的材料,你还会不自觉地创造证据,比如在明明可以成功的考试中失败,结果更加坚信了自己是如何不可救要。这是一个恶性的或者说是负向的心理循环:失败的信念不断制造失败的事实;失败的事实又进一步强化失败的信念,如此循环往复乃至无穷,最后就真变得无可救要了。”
  这个学生的不幸是,他掉进了我所谓的“负向心理循环”的轮子。再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掉进这种轮子里的人,大多是在小时候就形成了对自己的某种负面的观念,比如我这个不行,我不是那个材料等等。而且这种对自己的负面观念形成得越早,以后就越难以自拔。
  但是,除了这一“负向心理循环”外,还有另外一个轮子,制造的是“正向心理循环”。具体而言,当一个人相信自己是数学天才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证据,证明自己是天才;甚至在没有证据的时候,也努力为自己创造证据。比如我高中一位好友,理工科很强,很相信自己“是这块料”。一次他碰到一个物理题,怎么也解不出来。换了我早放弃了。可是他说:“这题我要是解不出来,谁能解得出来呀?”结果他苦思苦想几天,有一天豁然开朗,兴冲冲地跑到我家报喜,大有一副舍我其谁的气概。他就这样创造了自己是天才的证据。在这种“正向心理循环”中,成功的信念制造了成功的事实;成功的事实又进一步强化了成功的信念。如此循环往复乃至无穷,此人就真成了天才。
  我在本书第三部分讨论智商研究时指出: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智商是可以人为提高的。许多旨在提高智商的早期教育产品,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运用过度反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简单地说,你的孩子智商是多少,你只能赶上什么算什么。比如基督徒常说“上帝赋予的才能”,我们中国人也常说“天赋”。你最好还是相信孩子的智商是上帝或者上天给的,家长无能为力。俗话说“胳膊拧不过大腿”。在提高孩子的智商这个问题上,你不要和命运进行没有希望的搏斗。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