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阅读才能让孩子优秀

儿童资源网

什么样的阅读才能让孩子优秀


  不管是把名著剽窃删改称缩改版,还是把别人的文章剽窃或者删改成语文教材,我发现他们都打着一个共同的旗号,为了孩子,为了孩子能读懂,为了孩子不受污染。而他们真理永远在握,智商总是那么高高在上,道德总是那么的纯洁无暇。至于其他对他们也许不重要了吧。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缩改版本就都不好,只是在这些诸如拼音版、拼音美绘版、少儿版、青少版等等五花八门的缩改版里面,好的的确是太少了,太少了。
  6,心理共振
  儿童的心理和个性普遍是非常活泼好动的,他们读到一些能够和他们心理和行为合拍的书籍比如《淘气包埃米尔》《西游记》,就会产生心理共振。这种心理共振现象,并能绝对的说好坏,关键是怎么利用。我儿子非常的调皮淘气,能量比较强。我在为孩子选择读物和影视作品的时候,是有很大失误的,淘气捣蛋的东西看的太多了,强化了他的心理和行为,淘起来的时候像个“小疯子”。还好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最近一直在引导和调校,见到些成效。文静内向的孩子,倒是应该多看看这类作品,少看多愁善感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很有道理的。当然,这也有个度的问题,真要是把孩子的淘气劲全磨没了,怕是孩子的灵气也一起消失。
  心理共振也有好的一面。孩子在电影《夏洛的网》中看到夏洛即将死去的那一段时候,眼泪一直在眼眶里面打转。爱、友谊、善良这些美好的东西,应该让她们在孩子心中深深的扎根。
  7,四大名著该不该让孩子看
  这个问题也是当前争议比较大的话题,我个人的观点是区别对待。首先是西游,对于孩子,主要的缺点就是上面提到的心理共振。孩子喜欢的话,完全可以少看一些其他的淘气包,给西游留个地儿,数量要控制住,别太多了。其次是红楼梦,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好书,作为中国人,最好读一下。但是对于孩子来讲,一方面她还是太深了一点,另一方面这是一本写给成年人的书,里面有些内容也不适合孩子看。小学这个阶段还是不看为好。最后,我把三国和水浒放在一起说。这两本书体现的价值观是崇拜权术,崇拜暴力,张扬厚黑、狡诈,张扬残忍、残酷、嗜血和善恶不分。您如果看过这两本书,仔细想想,是不是像黑社会?这两本书艺术成就很高,近几百年来,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我们本身就活在水浒和三国里。所以我强烈建议,孩子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之前,不要看这两本书。
  8,无法避免“毒”物怎么办
  上面陆续提到的“毒”物,比如造假的传记,剪刀浆糊百科,价值观混乱的《水浒》《三国演义》,乱删乱改的缩改版,不符合孩子年龄的成年人书籍,读了怎么办,特别是语文教材,避无可避,只要上学孩子是一定要“毒”的。
  我觉得第一个是跟年龄有关系。含少量的三聚氰胺奶粉,20岁的成年人吃了可能啥事没有,10岁的孩子可能打两瓶水就好了,不到一岁的孩子可能吃死了。所以孩子越小,越要远离“毒”物。
  如果像语文教材这样的“毒”物无法避免的话,那就大量的喝安全无毒的奶,稀释毒性。除此之外,如果作为父母,您自身品行优秀,文化素养也高,那么您平时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教育,仿佛是孩子“体质”的一种锻炼,可以提高对“毒”物的抵抗力,甚至具有免疫力。
  五 后记
  我自己的孩子目前只有三年级,初中以后书籍的选择,我自己的经验也不是很多。如果孩子从小有正确阅读的习惯,正常而言,到了这个时候,读书的品味已经建立起来了,应该相信孩子们的选择。
  初中的孩子,重中之重的事,应该是培养平面思维能力,当然前提是孩子已经具备了直线思维能力。这个时期,可以考虑从简单一点的书籍入手学学哲学吧。看看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很多也都是哲学家。同样的现象也存在于经济学界,巴菲特等投资界的大师,很多都是半个哲学家。人文学科,看起来不如专业技能实用。但是越是看起来“没用”的学科,对人成就的大小作用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