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

儿童资源网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


    ——克里希那穆提
  “我觉得你的理论有种“循环论”的味道,我们不论怎样都不能摆脱重复童年的命运吗?”
  一个读者在我的博客(blog.sina.com.cn/wuzii)上留言说。
  这种观点并不特殊,很多读者,包括我一些朋友,也对我说过类似感觉,他们喜欢我的文章中细致的心理分析,觉得这些分析好像令他们的心更清澈,但同时却觉得其中的理论是一种宿命论,令人无助。
  假若只看分析,我的文章的确像“循环论”,但这不是逻辑上的循环论,而是命运上的循环,也即轮回。这种“循环论”在我的系列文章《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中有很清晰的展现。
  这个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之一)》写道,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即心理学所说的人格,所谓人格,是一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即“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它在6岁时定型。
  系列文章的第二篇《多一只眼睛,看破关系的迷雾》则写道,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在童年定型后,以后的人生就是不断地将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到我们外部的人际关系的过程。
  系列文章的第三篇《幸与不幸,是你主动实现的》则显示,很多人的不幸看似是别人造成的,其实是他们自己主动参与的,苦难的童年让他们有了一个消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我注定会受苦。有了这个预言,他们会在潜意识的力量的牵引下,不自觉地去实现它。
  因此,我常说,童年受过的苦,长大了还要再受一次。并且,只受一次还是理想状况,而更可能的情形是,我们的一生中不断重复同一种苦难,也即不断地陷入被同一个心理模式所左右的轮回。
  看上去,这种轮回令人悲观。
  但是,这种轮回中,已经有了一个值得乐观的基础——所谓的命运,不在别处,就在你心中,它就是你的内在的关系模式。
  由此,你改变了你内在的关系模式,也就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命运。
  这就是我要写的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中的最后一个定律——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别人不是你心灵成长的答案
  一种最常见的人生悲剧是所托非人,譬如交错了朋友,找错了恋人,嫁错了配偶……
  但是,这样的事情,常是自找的。
  一个40余岁的女子,已是第三次结婚。她的前两次婚姻都堪称不幸,两任丈夫都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常把她打得鼻青脸肿的去上班。熟悉她的朋友和同事都为 她鸣不平,因为她不仅漂亮温柔,而且非常能干。当她第三次结婚时,她的朋友们认为,她的不幸可以结束了,因为第三任丈夫苦恋她多年,终于如愿以偿和她走到 了一起,还发誓说会一直疼她,绝对不会令她再受苦。
  然而,刚结婚两个星期后,他们就发生了战争,她给几个朋友打电话,哭着求他们过来,因为她又挨打了,这个自称会爱她一辈子再也不受苦的男人,居然这么快就违背了自己的誓言,难道男人都是这么不可靠,难道她的命就是这么不好……
  几个朋友立即赶到了她的家。到了她家后,发现她坐在电话旁呜呜地哭,而他则蹲在身边,边流泪边求她原谅,并对纷纷谴责他的朋友们说,他绝对不是有意打她,只是当时突然失控了,一拳打在她脸上。但把她打倒后,他又心疼,又惶恐,惶恐自己怎么也变成了坏男人。
  赶来的朋友中有一位女子是心理医生,她没加入谴责他的队伍,而是耐心地问,到底发生了什么,请讲一下整个事件的细节,越详细越好。
  当两人把事件过程讲出来后,赶来的朋友都惊讶地停止了对丈夫的谴责。
  原来,因一件很小的事,他们发生争吵。争吵到最激烈的时候,妻子质问丈夫说,你是不是想打我,像×××(她爸爸的名字)打我妈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