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
丈夫说,怎么会,我不会打你的,我承诺过的,而且我从不打女人。
妻子说,你就是想打我,我早看出来了,你和他一样,你和他们(她的前两任老公)一样,你们男人都一样,你打我啊,你打我啊,你不打我,你就不是男人……
她这番话重复了很多次,突然,他失控了,挥起了拳头,等醒过神来,就发现她已躺在地上。
如只看表面现象,这个男子绝对错误,因为他是暴徒。但是,这个过程一梳理出来,赶来的朋友立即明白,这个女子,真的是在讨打。当然,不是意识层面上的讨打,而是潜意识层面上的讨打。
这个故事,用我讲的第五个定律——幸与不幸,是你主动实现的——可以给出经典的诠释。再次举这样一个例子,是想特别强调,许多成年人的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并不在别人身上,而在你自己心中。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可惜的是,只有少数人才持有这样的观点,多数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别人身上寻找答案。
怪罪父母是逃避成长责任
最容易被找到的“别人”,是父母。
无数读者在给我写信时,会问到一个问题:既然你说,心理问题的原因可回溯到童年,回溯到与父母的关系上,那么请问,我怎样才能改变父母?
还有少数读者,在明白这一点后,对父母产生了很大的愤怒甚至仇恨,极少数开始不断斥责父母,甚至出现了对父母的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自然是错误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我的文章,除了分析童年对我们心理问题的影响外,也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可以归因于童年,归因于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上,但不要怪罪父母。因为,怪罪是一种逃避,是将已成年的自己成长的责任放到了父母身上。自己不愿意承担自我成长的责任,而只是一味地怪罪父母或其他亲人,这就是一种沉溺性的情绪发泄,没有益处。
渴望改变父母,和怪罪父母一样,都是没有认识到,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是的,我们童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关系模式,是我们人格的基础,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命运。
然而,我们长大后,与父母的现实关系的重要性,就不如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了。
改变别人的努力,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失败。改变父母的努力,一样会有这个结果。并且,即便理想的状况发生了,父母的确因你而改变了,他们反省自己对我们的教养方式的问题,甚至还向我们道歉。这时,我们会产生深深的感动,并流下激动的眼泪。
但是,过后我们还会发现,问题依旧存在。因为,我们与父母的外在关系是改变了,但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仍然没有发生重要变化,你的性格还是老样子,那也意味着你的命运一样不会发生改变。
譬如,前面提到的那位女士,小时候,她爸爸常打她妈妈,这种关系模式最终扎根于她的内心,于是她将它复制在自己的三次婚姻中。那么,设想,她的父母改变了,不再发生战争了,甚至非常非常和谐了,她的婚姻关系模式,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吗?
显然不会!父母糟糕的关系模式,是她的糟糕的内在关系模式的原因。但她的内在关系模式一旦形成,就具备了独立性,就不再会随着父母关系的变化而自动发生根本性改变。
成年后,我们必须有这个意识,不要再将焦点放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上,认为这个外在的关系改变了,自己就得救了。要想得救,我们必须把焦点放到自己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上。
内心不改变,还会走在老路上
父母不是我们心灵成长的答案,我们自己的外在条件也不是。
一位50多岁的男子,在广东和香港都有公司,两个儿子都在国外留学,他的外在条件够优秀了,但他的自我评价仍然很低。他特别爱养狗,但之所以喜欢上养狗,是因为他第一次遛狗时,他一路上赢得了许多关注的目光,以前从不打招呼的邻居打起了招呼,从不注意他的美女开始对他微笑。这种感觉太好了,以后他一发而不可收地喜欢上了养狗,现在家里已有多条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