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长向教育厅长推荐的一组文章

儿童资源网

教育部长向教育厅长推荐的一组文章


  我问:"她爱好这么多,各种学习与活动频繁,吃得消吗?"宇歌爸爸回答:"小孩子做事和大人一样,分主动乐意干的和根本就不乐意干的两种。凡对乐意干的事,任何人都会乐此不疲的。我们并非让她什么都干,比如拉小提琴,从未让她去'考级'。现在她所从事的都是自己非常乐意干的,包括她曾去学的武术和舞蹈等等。不干这些,她反而觉得呆着没意思。现在她干的这个、那个,相当于玩儿,只不过是凭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赢得来的更高级一点儿的玩儿;寓教于乐,乐中创造生活,增长知识,开辟新的人生。孩子由此也步入一个良性循环过程,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大人看着高兴,小孩儿同样会觉得很有意思、很有意义。
  我们在家经常借机用话'敲打'她,要求宇歌不断向周围人的优点及世上的高标准看齐,避免井蛙之见,认为个人有多了不起。时刻告诫她,要绝不辜负学校的教育,老师的辛勤栽培,邻里和同学、小朋友们的正面影响,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好好学习,谦虚谨慎,进一步加强社会责任心和做2l世纪小主人的事业感。"
  和宇歌爸爸在一起的谈性越来越浓,忽然我想起该马上返回宾馆了,否则太晚,宾馆大门一锁就进不去了。那夜只好暂且道别。
  五.电话里的故事--马宇歌的成功秘诀及其他
  按照釆访计划,我还打算专访一下宇歌的母亲、老师及邻居。可惜,我另有公务必须急飞上海,只好次日一早离京赴沪;之后又转飞南宁,失去了与上述每人面谈的机会。
  可我并不甘心。在一个寒冷的良宵,我从广西南宁连向北京拨了几个长话,进行电话采访。下面便是从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及其故事,也可以说是马宇歌成功的秘诀--
  第一个电话是宇歌妈妈接的,当时正值傍晚。她说,宇歌的成功秘诀在于她的学习目的明确,知道现在的努力和种种磨砺,都是为了增长迎接美好明天的本领和才干。与此相联的成功秘诀,还有她的自理能力和在这孩子脑海里深入扎根的一片爱心。宇歌从四岁起,就自己骑两轮小自行车上5站路以外的幼儿园;后来,还跟爸爸各骑各的自行车,一起到北京远郊的大兴县去旅游过。上小学了,她从不依赖大人上学送、放学接,都是自己背着书包来去。在学习上,她很自觉,从不需要大人督促;生活上也全能够自理,自己的事情都是自己去干;通常还帮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像择菜、擦桌子、洗袜子、买东西等等。
  宇歌的心地很善良,对社会、对家庭充满了爱心。她爸爸曾送给她两枚小纪念章,一枚上刻着"博爱",一枚刻着"天下为公",都是1986年11月份在宇歌出生前,她爸爸出差时专门从南京的中山陵买来,就准备着将来给自己生的孩子戴的。宇歌自幼视此为宝,几年来一直轮换着别在胸前。她的理解是:"博爱",就是对一切美好的,都要去爱;"天下为公"就是,不要老想着自己,还要想着小朋友、同学、老师、父母和邻居。这样的理解虽然简单,倒也符合大致意思。孩子嘛,她有她的思想,她有她的理解能力。
  "博爱"和"天下为公"这两种思想,也都自觉地点点滴滴落实到了宇歌的行动上。记得她上小学一年级第一次得到30元稿费时,宇歌先给对门的老邻居唐爷爷买了两支大号毛笔,因为她平常看唐爷爷最爱书画儿书法了;同时另给班主任赵老师买了一个日期戳,为的是减轻老师批改作业时书写日期的负担;最后给爸爸、妈妈买了一个小蛋糕,以祝父母生日快乐;此外,她还分别给爸爸妈妈各买了一两样他们喜欢的别的小东西。她细细筹划着,心里很有数地骑车一趟一趟出去买完这些,最后只给自己剩下了两元钱--而且还没舍得花,公公整整压在了写功课用的书桌透明料塑板下,准备日后把钱用到学习上。现在宇歌的稿费多了,除了存起来以外,都用来交自己业余上的各种兴趣班的学费和"捐献"呀、"扶贫"呀什么的……
  第二个接电话的是上面数次提到的唐爷爷。这位85岁的老人叫唐博佑,字浦泉,满族人,是马宇歌家十分敬重的老邻居。他离休前,任北京市丰台区丰台镇中心小学(即现在的"丰台五小")德高望重老校长。唐博佑老人说:"宇歌最大的优点首先是尊敬老人,文明礼貌。她逢人便打招呼,'爷爷好'、'奶奶好'、'叔叔好'、'阿姨好'、'哥哥好'、'姐姐好'、'弟弟好'、'妹妹好',叫得又勤又甜,很受街坊四邻喜爱。"唐爷爷的声音有些颤抖,电话里好像很激动。他说:"不久前啊,宇歌家要搬走了,我们在一起照相留念。当宇歌发现我在旁边时,硬是把我拉到中间,还为我拉平衣襟,然后扶在我的一侧紧紧挨着我……照完相,我给宇歌一个橘子吃,她死活不要;劝得久了,她才接住,对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连声说'谢谢唐爷爷'。她把橘子掰开,先习惯地让出第一口--把最好的头一瓣橘子,举手硬塞进了我的嘴里,然后自己才去吃。你不是打听宇歌的成功秘诀吗?我觉得,她小小年纪为人处世很懂礼节,也算个秘诀吧……"
  第三个接电话的,是宇歌在北京市西城区丰盛少年活动之家的工艺美术兼儿童画儿老师张秀琴,她是一位德艺精钻的全区有名的一级教师,从宇歌3岁起就教宇歌。听声音,中年开外的张秀琴老师得知我要写宇歌,十分赞成,认为这很有利于启迪更多的孩子们相互看到对方优点,取长补短。现在,确实需要把真实的鲜活事例多拿给孩子们一些。她说,宇歌是我们班里年龄最小的学员,但她在我面前刻苦用功,善于思考,从不服输,有着执著的追求和坚强的毅力。宇歌的成功,有智力因素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在起主导作用,比如她的严格家教、自身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的培养,以及踊跃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所得到的长时间磨炼,等等。
  最后,我拨通了马宇歌的现班主任--北京市西城区官园小学四年级一班阎红老师家的电话。该班自一年级起,就是全年级最强的班,算是校"重点"吧。千里之外传来的声音,快人快语。阎老师首先充分肯定了宇歌的成绩及优点,特别赞扬了她,一直在班上担任班长和中队长等许多职务的组织能力,的确很强、很出色,同时也直言不讳地谈到了宇歌的不足。阎红老师说,宇歌绝非十全十美,她的门门学习成绩,在班里并非次次都最拔尖。宇歌尽管理解能力很强,还担任课代表,但在作业上仍有一些不应该的小错误出现。
  阎老师语重心长告诉我,写宇歌不能把她写得太好了,否则,对宇歌的健康成长不利。另外,宇歌参加课外活动,尽管始终自觉占用的都是课外属于她自己的时间,但是太多了,即使自己很乐意、有精力胜任,也要适当限制一些。
  放下阎老师的电话,我深思良久。是啊!从全面采访的事实了解上看,宇歌无疑是很优秀、很幸福、很成功的,但目前在她小小肩膀上压过来的一些无形东西,是否重了些呢?这么小的年龄,她承受得起冲得出去吗?而我,又该不该按自己的原计划来写呢?
  值得写!应该写!想到更多孩子的心愿和我深入了解到的比比真实故事,我自己鼓励我自己。于是便有了以上文字。若算不上"宇歌之歌",那就叫"我眼中的马宇歌"吧。
  ※※※※※
  停笔之际,北京那边再次传来喜讯:1996年12月3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火炬"栏目,播发了马宇歌写给香港小朋友的一封信。这是盼'97、迎回归,祖国内地小朋友写给香港小朋友的第一封信。1997年1月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把这封信在显要位置全文刊发,标题是《我愿为你做点事--致香港小朋友的一封信》。紧接着1997年1月22和23日,北京电视台各频道在"七色光少年"栏目,播映了反映马宇歌美术学习成长史的专题片。而在最近寒假前的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中,马宇歌校内主课语文考分是99分--列于全班第一,数学考了98分--名列全班第二;其他科目均为"优",并被评为四年级首批"三好学生"和马宇歌入校以来第七个学期连续获得的又一次"全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