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长向教育厅长推荐的一组文章

儿童资源网

教育部长向教育厅长推荐的一组文章


  郑富权编导告诉我,宇歌是中央电视台有史以来,通过全国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大范围公示、免费招考进来的非专职首批小记者小主持人30名之一。她又是这些孩子中年龄最小的,特别活跃,工作表现十分优秀,所以才被确定和公认为首席小记者小主持人。当初中央电视台要求报考年限9至12岁。在惟一的报名招考点--北京的中国儿童活动中心,小宇歌排队出示给现场负责人的户口簿,年龄不到9岁。但谁也经不住她一个劲儿话甜会磨。工作人员们商量:今天成百上千号人挤着前来初试、复试,淘汰率又这么高,就是让这么个小孩儿跑进去她也考不上啊,第一轮就得被刷下来!结果只当哄孩子,大家放她进了考场。考官都是国内一流专家教授学者。哪曾想到,宇歌这下如同蛟龙入海,施展本领,当天竟被十多位考官共同评价为总考成绩第一名。一周以后又被通知前来参加终试。最后,到底让她给拿走了"状元"名次!前后总共三轮考试,宇歌各科考试成绩综合评比全员第一。考写作那天,她呈上来的即兴采访《记老有所为的唐爷爷》,还被评为500多名全部应试者中,仅有的两篇满分大作之一。马宇歌由中央电视台青少部小记者团负责人于宁老师,亲自打电话通知她被录取不到一周,宇歌就奉命代表中央电视台,去成功地采访报道了"第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颁奖大会"及"北京'96少年儿童集邮活动日开幕式"等大型会议及活动。最早带她出去干活儿的第一名编导是中央电视台青少部的陈舒平老师。大家都抢着拉小宇歌。后来,小宇歌还自创、自演、自己配音解说了好几篇电视作文,在中央电视台播映,和她采访主持做出过的许多节目一样,效果都挺好。接着经过集体培训、辅导和指点,宇歌进步更大;她悟性高、反应快,现已基本熟悉了电视采访常识,具备了多种临场采访经验和本领,是棵很有希望的好苗子。
  其实,通过刚才对何振梁爷爷的现场采访和观察,我已经看出了宇歌的素质素养和记者采访、节目主持才能,郑富权编导的介绍,使我对马宇歌又多了一层了解。
  宇歌釆访何爷爷马上又开始了。可我突然惦记起那个新闻研讨会的事,只好提前告辞。
  在返回驻地的北京地铁车上,我想,马宇歌是成功的,也是幸福的,可以说,是现在全部中国3亿儿童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那么,我将如何再全面更深入地去了解她的整个成长过程及各种成就呢?我决定另寻时机,专门访问一下她的家长。
  四.爸爸细说马宇歌
  研讨会结束当天晚上,我再次来到马宇歌家,和她爸爸--一位具有经济管理学和历史学大学双学历的中央国家机关回族干部、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1995年3月5日专题报道过的名人聊起了天儿。他先给我递过来宇歌上学以后每学期期末发的校内成绩册,上面一并盖有"北京市西城区官园小学教导处"的公章,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至今,每门功课每次成绩都不下90分,期末考试大多100分,总评无一不是"优"。然后,宇歌爸爸又给我看了宇歌得的各种奖状,上至国家级、下至区县级,数目超过半百,其中官园小学发的奖项最多。
  谈起自己的女儿,这位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从孩子出生到现在,我从未觉得养孩子是负担。很有趣儿。这孩子给全家的生活平添了无尽的乐趣。"他的话滔滔不绝,言语中充满了对女儿的期望、自豪和严厉。他说,宇歌的妈妈在机关里任职,工作要求高,任务重,纪律严,时间少,身为做父亲的,自然应在孩子身上花费更多一些心血才对。
  宇歌又名马莉娅(Maria),回族全名为马莉娅·阿布杜拉,1987年5月23日星期六北京时间20时,降生于云南省玉溪市的地区人民医院,5个月后由滇进京生活至今。"宇歌"这名字,是他们夫妇俩按照寄望于自己孩子"一生善良博爱,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追求,刻意找来形美声好的字给取的。先取好了名,后生的宇歌。
  宇歌在学校里的各科成绩至今门门全是优。不仅如此,从爸爸出示的盖有官园小学红印和历届班主任、同学每学期亲笔签名的《少先队员荣誉证》书上可以看到,马宇歌还连年被评为了校级"全优生"。北京市教委规定,小学一至三年级不评"三好生",只评优秀生。宇歌不仅另外连年荣获有"优秀生"的奖状,还是全年级仅有的几名每学期"体育锻炼优秀达标生"之一。她的身体状况和视力优异,一直在全班列于前茅。她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每晚临睡前都要做一遍眼保健操。每天做眼保健操之前,还要先按照字帖练习一刻钟左右的硬笔书法(所以小宇歌写的字就特棒)。小学3年级刚一开学,宇歌在班里第一批被学校推荐参加了北京市西城区数学乐园考试,结果从众人中胜出,被吸收为该校学员;之后每次淘汰性考试又均在录取线以上,自此一直在那兼职学习至今。宇歌的画儿也画得不错。有几幅小时侯还被幼儿园推荐出去,在北京电视台1993年3月23日"小画廊"上播映过,那时才5岁。同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时,她画的题为《中国心》的大幅现场自创画儿,被主办方的记者用相机当场拍了下来,选发在国家体委机关报《中国体育报》1993年6月30日第2版上。宇歌还喜欢布贴、剪纸、雕刻等工艺制作,其中,粉笔雕《金陵十二钗》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受到送展老师和评展专家的一致好评。本来,这件作品完全有希望获得最高奖项,可被爱不释手的参观者设法偷偷拔去了其中一"钗",结果只剩下了"金陵十一钗"!即便如此,这件艺术品在1996年11月份,有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6000多件作品共同参展的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全国青少年和儿童造型艺术展"上,仍然荣获了全国二等奖。《北京青年报》1996年11月5日头版,该报记者孙京龙《小制作,获大奖》一文,对此有过即时报道。只是报纸上图片所显示的那十二"钗",其中一"钗"并非原作。丢失的原来那一"钗"究竟跑到哪儿了,后来成了童心中的一个小小的不解之迷。当初欣赏过原创艺术品的不少孩子,始终很想帮着有朝一日寻找回它。马宇歌还几次甜美地梦到过那个自己制做的美丽粉笔小人儿。
  在所有宇歌的业余爱好项目中,最最成功的还要算是她的写作和电视釆访了。她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篇小学1年级6岁时写的日记,刊发于中国共青团中央《青少年读书指南》杂志1994年第10期的《卷首语》上。当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王照华,亲笔给她题过辞。紧接着,她又在该杂志上发表了述说自己第一笔稿费怎么用的《我要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一文。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儿童台《空中课堂·学作文》栏目中发表过《小圆桌》、在《中国儿童》杂志上发表过《我做中队长的秘诀--不嫉妒》、在《小学生日记》杂志上发表过《获奖忆往事》、《日记帮了我大忙》等多篇在校作文。《小圆桌》、《我要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我眼中的一名优秀小队长》三篇,曾由她自编、自演、自己解说配音,在中央电视台播映过。她代表她的学校去参加"全国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从小学2年级首度参赛起,一直到现在,年年给老师捧回奖状。她把学校里发生的好人好事写成新闻稿,多次发表在电台、电视台和报刊之上。一些单位和个人近来也纷纷把目光转向他们官园小学。比如中央电台就是这样,最近数次以官园小学为背景,拍制了《暑假里你想做什么》等专题片,在该台"少儿频道"中向全国播映。
  至于中央电视台交给马宇歌的各种会议采访、人物专访、活动报道等等,这些都是经常性的,也是她作为该台兼职小记者、小主持人的份内任务。挺有意思的是,她还曾采访过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老院长单士元老先生,内容被拍成了百集《中华英才》系列专题片之一《七十一年故宫情》,在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中播映,影响很大。1996年9月16日,当初单老在接受小宇歌电视采访那天,十分高兴,觉得太有趣儿了,因为自己当时已经90岁了,宇歌才9岁。故宫博物院老院长单士元先生当即兴奋地为宇歌题词留念,说"小宇歌:你九岁、我九十岁,咱俩是忘年知交的朋友!"搂着宇歌在一起照了好多相。最近,宇歌又接受了釆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