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长向教育厅长推荐的一组文章

儿童资源网

教育部长向教育厅长推荐的一组文章


  冯林先生:马先生,你花多少时间教育孩子?会不会觉得累与烦?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教育孩子是种天伦之乐,是生活的一种调节。在我,不存在累与烦。但这要以你的孩子乐意为限。
  冯林先生:马先生,你教育孩子,受没受到你父母对你的影响?你小时候的生活与教育环境怎样?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我父亲是解放前的大学生,搞人民司法的。他对我的教育是很随意的,但内涵丰富,至今回味无穷。
  冯林先生:你和你爱人如何处理教育孩子中的关系?你们在教育中打没打过孩子?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教育孩子,基本以我为主。因为我受的教育和对教育方面研究得多些,我爱人也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官职比我还高。但她是个听道理、随大流的人,比较重现实,且生活中很能干。因此在教育中,我抓虚的方面,是精神领域方面的。她抓实的,培养孩子实际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做家务等,我也教。对孩子教育有时也打,主要在小学及其以前,特别是在上小学前。因为小孩子没有太多理性,像小动物。要配合说教辅之以打,使他知道有所趋避。这是一种本能的生理反应与抑制机制。但要注意方式。注意打的技巧,打得是否合理。感性教育与生理刺激教育结合,比纯理性教育科学有效。说来好笑,我打孩子和当前的大陆时髦政治语言类似,也有"四讲":首先是,孩子犯同样错误,头两次犯绝对不打,哪怕再火也不打,到第三次还犯那就对不起了;再次是打要用手,避免用腿脚及工具;其次是,打要限于只在孩子臀部肉多处用手拍;最后是,绝对不许当着第三人打自己的孩子。还有,你也不要舍不得打,你当父母的不打,他(她)不知道疼,以后别人会打你孩子,而且肯定是照死里打。反正这打是终生谁也逃不过的,不信你问问古往今来谁没挨过打?不打,有的坏习惯在苗头阶段得不到有效制止,将来真正吃亏的还是孩子自己,那时他(她)会恨你当时为什么没有制止住他(她)。
  冯林先生:马先生,你认为在对孩子实行家庭教育上,要注意哪些方面?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我们讲教育孩子,要让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对的。但我们有时只重视让孩子超过蓝,而不先问问蓝的自身水平高低。我认为蓝的水平决定了青的层次。所以先要努力提高蓝的水平,教育才会有希望。如果自己不行,另请高人。父母与教师,还有保姆……孩子的整个教育环境,都是孩子教育起点的平台,都是"蓝"。所以古人才有"孟母择邻"等故事发生。对孩子的教育还要因材而异,因人施教。标准和计划的制订要科学化,不要过高。当孩子已经成为自觉、有理性地处理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人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与积极性,让孩子有成就感。马斯洛的七个需求,一般我们在生存需求与安全需求上注意的不少,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也相对轻些。然而我们是否在孩子的情感需求、自尊、自我实现与社交等等方面,予以相应满足了呢?还有,安全是一种能力,我们注意培养了没有呢?这,我认为都是值得注意的方面。
  冯林先生: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你让马宇歌独立行走的意义与这件事的原动力,你将对世人说点什么?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独立行走的生命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让每个立志有为的孩子都本着学习、锻炼自己的目的,有准备地去到大千社会中得到洗礼吧;适当地越早越好,反正迟早总要有放单飞这一天的。太晚了,恐怕让他(她)飞也飞不起来了。
  20-21世纪之交中国著名家长马弘毅先生经典教育语录回放:
  ●老鹰在这中间自然而然地便学会了怎样扇动它的翅膀,最初是出自本能的挣扎,到后来就变成了飞翔的超绝能力。
  ●对孩子进行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家长给孩子灌输怎样的观念,这很重要。因为一个人的成长,关键的挑战是观念的挑战。对一件事的看法会影响他的一生。观念的差异是影响孩子的发展,彼此出现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讲教育孩子,要让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对的。但我们有时只重视让孩子超过蓝,而不先问问蓝的自身水平高低。我认为蓝的水平决定青的层次。所以必须先要努力提高蓝的水平。如果自身不行,家长应该另请高人。父母与教师,还有保姆……孩子的整个教育环境,都是孩子教育起点的平台,都是"蓝"。所以古人才有"孟母择邻"等故事发生。
  ●以学习和锻炼自己为目的独立行走的生命,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让每个立志有为的孩子都独立走向生活吧,越早越好,反正迟早总要有放单飞这一天到来的。
  ●小鹰学飞,是自然界发生的故事。其实父母带孩子也一样。是鹰,总得要飞;孩子,总得要有面对独立生活的一天。(《中国家长批判》作者:冯林、陈舰平。以上原文选自中国商业出版社著名家教访谈类图书《中国家长批判》其中最精彩的一章"来自家长的批判"。注:马宇歌2005年6月通过参加中国统一全国高考,进入北京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5级大学本科,同时兼清华电视台主持人和记者。有关该生的传奇故事很多,进入互联网的不同搜索引擎,可以搜到成千上万"马宇歌"名下的新闻、资讯、网页、图片、论坛的评论等等,不同搜索引擎可以搜到不同的丰富内容。至今网上的马宇歌尚无重名者,所搜到的资料都是有关她本人的。建议读者再以同样方式搜索"马弘毅",看看有关他提出的更多教育新概念及其论述)
  ■清华大学特长生马宇歌的金色童年
  图为正在北京市西城区官园小学四<1>班上学的中央电视台首席小记者马宇歌,在国际奥委会第一执行副主席、中国奥委会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何振梁的家中采访他老人家。作者长江摄于1996年11月30日)
  一.初"识"马宇歌
  (人民网报道)我初"识"马宇歌,大约是在1996年四、五月间。那天我在广西南宁正浏览全国各地的少儿报刊,无意中,发现宋庆龄儿童基金会于上海办的《少先队活动》月刊,登了一篇题为《一名我眼中的优秀小队长》的文章。作者是位于首都二环路内侧的北京市西城区官园小学校三年级(1)班的中队长马宇歌。当时她才8岁。我清楚地记得,文章篇末还附了一个小小的说明,大意是:该文曾先后在官园小学广播站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火炬》节目中,什么什么时间播出过。
  我认真阅读了这篇人物报道,觉得文章短小精悍,结构严谨,语言朴实无华,描写生动形象,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学生佳作。作为一名刚刚8岁的小学生,竟能写出这样的一笔好文字,我着实为之一惊--因为在我眼里的参照物真是太多太多了!"马宇歌"这个名字,从此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说来也巧,几个月后,突然收到一封寄自北京的来信。拆开一看,竟是马宇歌寄给我们的稿件。我一阵惊喜,急忙认真审阅。那篇文章的标题是《南戴河夏令营纪事》。写的是小作者马宇歌,作为中央电视台1996年四、五月份招聘的该台有史以来首批兼职小记者之一,当年暑假,到渤海之滨的南戴河参加夏令营活动及业务培训的所见所感。行文流畅,叙事清楚,确实是篇上乘难得佳作。我即刻加工处理,发到了我当时编辑的1996年第11期《儿童创造》月刊上。
  再后来,我又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栏目、《传感风铃》栏目及《人民政协报》、《中国教育报》、《上海英文学习报》、《北京青年报》、《内蒙古青年报》、《作文导报》、《星星火炬》报、《中国儿童》杂志、《今日中国》杂志、《小学生日记》杂志等媒体上见到过马宇歌的名字及其作品。我觉得:一株茁壮的新苗正在大地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