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长向教育厅长推荐的一组文章
冯林先生:下一步她有什么新打算呢?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现在还不到14岁,我们定的下一个阶段是14岁到18岁。这也有一个初步打算,具体目标还没定。也分几个方面吧。
冯林先生:能具体说一下初步想法吗?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我想一个是外语。外语学习上达到什么程度,要有一个目标。一个是科技方面的学习,对世界现代科技的学习,有什么样的了解与掌握。还有身体上的要求,要达到什么程度,如体育运动的有关项目和标准。一个是业余爱好如小提琴、声乐、舞蹈、绘画等,应该保持或提高到什么程度。一个是再读哪些范围的有价值的课外书。一个是家政,新学点什么。再有一个就是交朋友及其扩大的范围。交朋友,要认识哪些该认识的新朋友----这些朋友会对她的学习与成长,产生有益的好影响。各界朋友,是学习上的良师益友。最后一个是在人文上继续自我提高到什么程度,就是她应该进一步形成怎样的人文态度、立场、观点,包括她对人文的了解与理解程度。这些都是大致方向。我们无法想像,一个脱离民主文明的人或民族能够进入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度,并跻身于人类的主流社会!我们不定她的具体成才目标,这由她自己选择。另外还有个个人选择与社会选择"双向选择"的问题存在。
冯林先生:我们看了前面的录像,马宇歌在独立行走、到外地采访与大学生交流座谈,及拉小提琴、歌舞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相当的才华与良好的素质素养。在写作方面,也发挥出色。那她在课业学习方面呢?她的成绩如何?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在学习上,刚结束的初二期中英语考试,考了全班第四名,数学为第六名。这是主课方面。她现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一条龙试验班"上学,为历年校评"三好生"。
陈舰平先生:什么是"一条龙"班呢?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它简称"龙班",是他们学校的试验班。就是没有意外,可以从初中直接读到大学,免中考与高考,属保送生范畴吧。但要经得起竞争激烈的不断淘汰。他们每个学期都有人淘汰进出,次的出去,好的从其他10个同年级教学班里选拔进来。班里学生大都是超长生,即有超常才能与专长的学生。
冯林先生:马宇歌是因独立行走的事迹而被选入的吗?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不是。而是以综合素质超常发展入选的。
冯林先生:能说具体些吗?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她获得首批"北京市百名优秀红十字青少年"省部级荣誉称号,1998年3月6日,在北京被安排在全市颁奖大会上发言。那时她10岁,正上小学5年级。在这次发言时,她表现出较好的素质:脱稿发言。那富有条理又含有感情色彩的长篇演讲,博得大家一致好评,受到从中央到地方许多部门的重视。当时北京市海淀区教委、清华附中的领导均在现场。大家争着想了解她的更多情况。当时清华附中方面的领导周杰过来说:"马宇歌是我们未来的校友。"(马先生笑了)1999年3月6日,在孩子小学即将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刚开学的那第一个周末,素不相识的清华附中校长赵庆刚先生打电话来了,问我们小宇歌上哪所学校有没有定下初步意向?可否考虑到他们清华附中去?并邀我们光临该校参观。我们去看了试验楼、教室、操场、食堂,觉得学校条件不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就在清华大学校内,另与北京大学仅距一街之隔,将来孩子可以充分利用两处的大学资源。本来跨区上这种学校是要交一大笔钱的。但他们查阅了宇歌小学1~6年级第一学期的11本成绩册和历年校方老师评语的有关资料、获奖证书、个人公开发表的作品,全面了解了她任学生干部在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在校表现后,特别是还仔细看了北京每个红领巾都有的《少先队员荣誉证》,当场对我说:"这孩子我们要定了!"没谈钱,上"一条龙"班。
陈舰平先生:综合素质好,是指孩子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整体素质好。而据我的理解,素质,是平时体现出的品质与材质,即道德品格与才华能力,是更倾向于人文的东西。那你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注意培养她的人文素养呢?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我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分成两大部分来进行。一是在虚的方面,就是进行观念性的教育,从根本上和她谈些问题。人生问题,如什么叫生,生命是什么?也要让她明白人生的意义。
冯林先生:这些都是虚的东西,你怎样对孩子能够讲清楚这些问题呢?像人性善、人性恶等,哲学史上都争了千百年。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我是从具体的事例着手讲的。要从适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讲。如我带她到临终关怀医院(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去,看孤寡老人。该医院住有一个陆奶奶,94岁了,是个老护士长,毕生服务于美国人在华开办的北京协和医院;她能看懂英文书,是一个知识分子类型的老人。她在临终关怀医院里住院。我带了小宇歌去看她们。宇歌给她献花,亲她,叫她老奶奶。老奶奶被感动得哭了。从怀中掏出一个金十字架,说:"到了我们这年龄,必须要有点神的概念了。(意即灵魂超脱肉体的宗教信仰)我以后一定要把你带到天堂上去。"(这是说,即使老奶奶百年之后,灵魂也将保佑我们的宇歌幸福,使之有天堂般的福祉。)你看,这就是一个例子。体现了人文的终极关怀。人性的东西,人情,亲情,都是生命中所需要的。你关心她,她也回报你,对你感恩,给你祝福。这是小宇歌10岁时,我带她去看老奶奶的故事。7岁正上小学二年级时,我还带她去看过太平间,了解人的死亡是怎么一回事。让她明白,人的生命就是这么结束的。那时她很小,根本不懂害怕。因为虽然让她什么都看,我们并没吓她。不吓,她怕什么呀。一切进行得再正常不过了。
冯林先生:你这种良苦的教育用心,孩子能理解吗?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这只是寻找用来教育孩子的一个契机而已。具体的教育当然还要接着加以因势利导啊。譬如看了陆奶奶后,回来,宇歌说:"一个人没有亲戚、没有朋友,躺在医院里,多么孤独、多么可怜啊!"我想这是一个教育机会,就对她说,如果一个人做了很多好事,大家都心里想着她,来看她,今天你来,明天她来,这个做好事的人等老了,住院了,就不会孤独、寂寞了。像现在你去看望老人,再如修桥补路、捐资助学,多做好事----当我教她从事这类事情时,常把博爱与奉献,和利益偶尔结合起来讲,告诉她这样做有什么益处。小时是这样教育。等她大了,有了学识,她才会向无私奉献的更高精神境界自觉攀登。在这里,先不要跟她讲大道理,而是讲实实在在的道理,她能理解、接受得了。我告诉她,人从小多做善举,即使不求回报,但你搭救的人一天一天多起来,总有人会忘不了你的恩情的;他们到你濒临绝境时,会像你到素不相识的陆奶奶身边一样,把爱和欢乐带到你的床前。人如不做好事,将来孤苦而死是会在闭眼之际,后悔一生的,什么人都一样。再如去太平间看了人的死亡以后回来,她就问:是不是以后爸爸也会这样死?她自己也这样死?我说:"是啊,人都要死的。"她就提出一个问题来了:"人,如果不死该多好?"我对她说:"其实人也可以既死又不死的。"她就问:"什么叫既死又不死啊?人还能死一半,活一半啊?"我让她回答:"诸葛亮算不算死了?"----因为当时1995年初CCTV正在首映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我们家每集必看。她想了一想说:"诸葛亮,真的已经死了,假的还活着。"我对她讲,应该这样说:"从身体上看,诸葛亮是死了;但在精神上,人们又把他给复活了。我们感到电影、电视、话剧、图画乃至书中,都有诸葛亮活生生地出现在面前。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还活着,没有死。大家仍在议论他,讲他,佩服他。就跟说生活中的张三李四一样。为什么诸葛亮会被人们'复活'呢?因为人们喜欢他,怀念他,因为他做过许多让人们忘怀不了的有意义的事情。他人虽然死了,但灵魂还活在老百姓心中。从灵魂与精神上讲,诸葛亮是不死的。"然后通过这个例子得出结论:一个人虽然没办法抗拒物质上的自然死亡,但却可以做到在精神上是不死的,赢得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