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长向教育厅长推荐的一组文章
陈舰平先生:到西藏,也是独自去的?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是。
冯林先生:到西藏去,什么时候?马宇歌几岁?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1999年初,冬天放寒假去的。那时西藏高原含氧量只及北京当时的50%;阳光照射则是北京的20倍;夜里比北京还冷,且藏民家家均无任何取暖设备。小宇歌农历正月初二第一站先到的重庆。停3天然后至成都。又停4天,最后才是抵达西藏。大年正月初一离开的北京。前往成都去,坐的是长途汽车。那天晚上,就是到西藏的头天晚上,打过来一个电话给我。第二天上午十点多钟,她到了西藏,我们才又通的电话。她一个人大冬天往西藏去,那年小宇歌正好上小学六年级11岁。
冯林先生:到各地去,有没接站的,或没接到的时候?个人都怎么处理呢?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有,还比较多。如到内蒙古包头那一次。抵达时已是晚上22点多。接站的人走岔了。包头有两个站,一个是东站,一个是西站。她在站里等等没人来。站里都撵人了。当时瓢泼大雨,下个不停。她想打电话。但站里的人不让打,她就从身上拿出从宁夏石嘴上带的桃子,对站里人说:"叔叔,您吃桃吧?"那人回答"不吃。"宇歌说:"好,我把它扔了。"就把桃作势往地上扔。那人见状,说"别扔,别扔,快给我吧。"然后她乘机要求打电话,就联系上了。后来包头方面的主人,从四十多分钟汽车路程的另一处打车赶来,把她接到了家。小宇歌每去一处人家,事先都不认识。
陈舰平先生:小宇歌很有办法啊。
冯林先生:我在这里问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一个女孩儿很小就独自远行,需要事先对她各方面进行培养。这些,你们是如何做的?如体力啦,独立应变能力呀,等等。第二个问题是----这种独立行走,给马宇歌带来的明显收获是什么?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独立远行,我们把这看作是种锻炼----对身体与独立处理生活中遇到许多问题的能力上的一种锻炼。这项锻炼或叫训练,我们早就开始了。如从小让她跑步。让她在楼下,每天跑三圈。我在楼上给她鼓劲儿。还有平时注意让宇歌进行各种体育锻炼。到西藏去,知道这事的人都劝我要慎重。说西藏缺氧,孩子体质受不了。为此,我们在她去之前,到北京儿童医院作了全面体检。体检报告说孩子体质非常好。我们就让她去了。我们想,既然她体质不错,西藏也有小朋友----西藏的小朋友能生活,宇歌应该也行。后来去了,回来,一点事都没有。如说有什么变化,就是皮肤晒黑了。(笑)至于对独立生活与应变能力的培养,我们对她从很小的时候,也有意识地早就进行了。
孩子一般小的时候,对大人与家有种认同感,对陌生的人与环境不习惯,既是人们所说的"认生"。我们从小带着孩子经常串门。客人来家,则有意留孩子在场,听大人谈话,并允许她插嘴。我们谁出门时,能把她带上就带上,让她经历更多的场景、认识更多的人,去除她的认生感。其次培养她的勇敢与自信,并给她鼓励,叫她做她就做。这里,小孩子有听父母话的服从性和由于对成人的心理、道德系统还没认同而生的羞耻感。在大人认为是惊世骇俗的事,在小孩子那里是根本不会被意识到的,一点儿心理障碍没有,好培养。错过机会,等大了,再培养,就困难些。这就如同蒸面食,馒头没熟时,做成什么样并不难;一旦馒头出锅了,改变它的样子就不容易了。
冯林先生:能举一个例子吗?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宇歌三岁,有一次看电影,中间休息时,银幕前那块舞台空在那里。我想,这可以给孩子锻炼一下的机会,就对宇歌说:"宇歌,你不是舞跳得很好吗?现在休息,这么多人都在闲着,多无聊,不如你上去跳一个舞,给大家看看。"这宇歌呢,她有一大长处,就是不怕,你叫她做什么她做得了就做。当时她听了我的话,便上去表演了。像平时学的那样,先向大家一鞠躬,然后跳舞。跳完了,再次鞠躬,一边面冲大家微笑着,招着小手下来了。人家一看,小朋友跳得委实不错,又有台风,都使劲儿给她掌声。还以为是电影院安排的节目呢。孩子刚要上去时,她母亲说我这主意是神经病。后来看到孩子表现成功了,她也捂着嘴笑了。其实宇歌公开在公众场合主动亮相,以前已经干过多次了,每次都是博得掌声。我就是要培养她不怯场的这种品格,只要合理合法,就敢大胆去做。这是我从小就培养她的一个理念,一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使她无所畏惧,生来就是一个心理上的与人平等者,同时更是一位勇者,将来必会成为一名敢为天下先的有为之人。
冯林先生:像这样的事,还能举一个大一点的例子吗?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宇歌上小学六年级时,有一次我们俩经过北京青年宫大剧场,当时正值5月份,那里正在举办"北京市西城区企业工委1999年度红五月歌咏比赛"活动。在评委打分,暂时冷场的时候,我对探头往里望的宇歌说:"爸爸看看你的胆量还在不在,上去表演一下。"她说:"您怎么不上去?"我说:"爸爸是大人,上去不合适,台上台下会以为是个神经病。你小孩子,没关系。"她就又上去了,表演了一段节目。从从容容上去,从从容容下来。全场疯狂鼓掌,许多陌生人还纷纷抱着摄像机或照相机追她,给她留影。我一看,还行。她那勇气、胆气没丢了,仍然是3岁时那个一笑俩酒窝、大胆无畏的小宇歌!我当即夸她:"行,我们宇歌就是宝刀不老!"宇歌通过这些锻炼,她没有一般孩子的害怕特点,身上更少见,人在不正常环境下被扭曲的种种奴性。她在任何场合,都能从容镇静,大大方方处置自如。
陈舰平先生:看来你很注重对她的心理素质培养。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对孩子的独立生活与独立处理问题、应变能力的培养,一个是精神领域的,培养她的勇敢、自信、镇静等心理素质。这是虚的方面。再一个是务实的方面,就是教她许多具体的方法,侧重点放在生活细节的培养上。如从小教她自己刷牙、梳洗、浣衣、做饭、操持家务等。她九岁就学会了包饺子,炒菜做饭也是这一年学会的。另有待人接物方面的常识等等,都是有心好好教她点点滴滴学会的。
冯林先生:这些都是你来教的?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我主要是在虚的领域教她。实的方面,她母亲教重要的方面,我也要管,特别是教孩子礼节。
冯林先生:马宇歌独立行走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在她成功的背后,你们付出了大量心血。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每位父母都是这样做的。只是大家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冯林先生:独立行走,给马宇歌怎样的收获或叫收益呢?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这方面的内容太多了。一是长了不少见识,交了不少朋友,学了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不少中华礼仪。如藏族的礼节、蒙古族礼节、哈萨克礼节、朝鲜族礼节、傣族礼节、满族礼节、黎族礼节、苗族礼节等等。对我们的生活现实与社会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像西藏、甘肃这些西部地区很多地方,相对于都市生活来说,确实差些。那里的人,生活还很艰苦。这对孩子有启发性、比较性。她第一次外出,到南京,坐的是硬座加厢,满车厢都是比较贫寒的人。这让她看到了生活真实的另一面----那些为了生活而奔波的人的生活现实状况。2000年初放寒假,她13岁到井冈山去。下雪,转道吉安返程。路上,她带的茶叶蛋比较多,吃不了会时间长了变坏的。她就把多余的茶蛋卖了。在长途汽车站里见有两个孩子,一个妹妹、一个哥哥。哥哥残疾卧地不起,没东西吃。他们眼巴巴地看着宇歌。宇歌就把没卖的茶叶蛋主动送给了他们,还把卖到手里的钱也全给了他们。她在日记与回来写的作文里提到这事,写她当时复杂的心境是"心如刀绞"----为自己不能彻底帮助困难中的人而感到难过。同时她懂得了自身生活的幸福,和要对生活感恩。她曾交过一个笔友,姓刘。是湖北黄冈中学的,家在大别山区,生活不富裕。宇歌就用自己的稿费收入,1998年春节给大哥哥送到了他在大别山的家里。那个孩子真争气,他说:"我一定要好好念书,考到北京来。"后来真给考上了清华大学!接着,他又被香港一所名牌大学挑中,去了香港读书,还有奖学金。这位懂事的孩子,把攒下的钱寄给了他在大别山的父母,还给了正在南京读研究生的哥哥。那么,像这样的笔友、文友,对彼此的人生都很有相互激励作用,他们是未来相互可以倚重的左膀右臂。由于宇歌明白生活的艰辛,所以她也从不瞎用钱。出门远行,能不打的的,就不打。为了省钱,不怕麻烦,乘公交车。还有呢,也减少了她对家里的依恋感,使她即习惯于和家人一起生活,亦能适应与家人的分别。不像有的孩子,到外面去了一段时间,一回来就激动得不得了。对宇歌来讲,出门远行再回来,都是平常事了。那次从西藏返京,晚上忙到零时,第二天早晨六点起来,按时到学校去,主持开学仪式。独立行走的阅历,使她形成了生活的更有条理性和更有计划性。学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同时,她也看到了生活的光明与负面,找到了自己所处生活的坐标。培养了她的爱心。如她拿出自己的稿费,捐献给到达的宁夏同心县的民族小学。这些校里的学生,都是她外出临时认识的。同情与爱,这是人性中才有的两种最好的可贵品质。大自然造化的锦绣山川,陶冶了她的情操,开阔了她的胸襟。她的身心由此更健康了,精神生活质量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