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长向教育厅长推荐的一组文章
陈舰平先生:那外出的费用是怎样解决的?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以她的稿费,还有家里贴上一点。她外出写的游记、平时写的文章,稿费收入有万把元左右。
冯林先生:她写作能力较强,常常有作品发表。那种能力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从培养她的阅读,启发她的思想开始。写作不仅是种能力,还要有东西强烈要表达才行。假使没有要说的,并且如若再没适当吸收,拿什么来释放?
冯林先生:都读些什么书?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刚开始,童话、神话、传说。人和宇宙,有浪漫的对应关系。培养她的想像力。看了书,启发她如何想法与书中的人物进行交流。她的一篇文章《给圣诞老人的一封信》写得情感真挚,让人读后悲喜交加。我十分震惊。小学三、四年级----1997年吧,推荐她看又一本大部头书《苏菲的世界》。那书对小孩子来说,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孩子一下子看不懂啊。我就让小宇歌把书放在面前,我搂着她一起读。我俩像袋鼠一样。边读、边讲,回答孩子的问题。谁是苏格拉底?谁是柏拉图?他们是怎么一回事?就这样,让她读国内外的名著。让她了解世界上有哪些美好的东西,培养她的像想力。科普的,文学的,各种书都有。文学方面,像《悲惨世界》、《红岩》等。到小学五年级时,宇歌读过七十多本世界名著。国内文学,则以"四大名著"为主。还有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及历史方面的书籍,如《领袖论》、《君主论》、《华盛顿传》、《世界史》、《中国文学史》、《欧洲文学史》、《中国历史》等。她很喜欢读书,特别爱往图书馆里跑,至今阅读各类字书已达300多部了,涉猎内容范围极广。我们要求她这个年龄应该广些。
冯林先生:让她看电视里的童话片么?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电视里的童话片她愿意看就由她看,顺其自然。大人有时也陪着她看。但她看童话片的年龄过程很短。这像初生婴儿喝奶一样,断奶早。偶尔还有些反复,已经不是主食了。要不断地发现孩子和意识孩子的成长点。要会及时捕捉这些成长点,满足她的正当需求。和她探讨问题时,先引发她的思考,再深入谈到渊源、现实与未来等问题。为什么欧洲走向现代文明,我们走向明清专制落后。追究原因,引发思考。孩子爱读课外书。做功课她还是很自觉的。这叫"以外养内"、"以博养专"。
冯林先生:我注意到,马宇歌在全国各地有很多朋友,有的是在各地认识的,有的是慕名写信给宇歌和她交上的,也有的是笔友、文友。你对马宇歌交了很多朋友有没有担心过?如交上了坏人,如学生早恋等等?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我不担心。因为我平时培养她形成对生活的科学看法,形成她自己的是非观念、对好坏的判断。这样,她就自己有种识别能力了,能认清哪些朋友是可以交的,哪些人是不可随便交的。至于早恋。如果你培养了她有很高的素质,有很大的抱负,她自己的意识提高了,她的要求也就会跟着提高了,她怎么会去早恋呢。因为她的标准高了,一般的人,她是不会轻易看上与之相恋的。再比如,怎样克服骄傲情绪也是这样。有人跟着学的只会说教,主观想像让人怎样就得怎样。这种缺乏文化修养的草莽教育方式,无论来头如何,我们一概弃之如同敝屣。我让宇歌从无数人物传记中,从现今无数新闻报道中,从她拜会到的全国各地有志、有为青少年朋友中,找到自身的榜样与相比人家的差距。由此她懂得了只有虚怀若谷、容纳百川,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前进。一个人有了目标,自觉精进是无暇"骄傲"的。
冯林先生:作为家长,你们是如何处理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的?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程的三个方面。我们配合社会与学校对自己孩子进行教育,但不重复----我们家庭教育有家庭教育的重心。如果我们也抓孩子的功课,让她看很多校外辅导材料,就是重复劳动了。像汉语拼音、四则混合运算,还有英语……凡是学校有的,我们基本不教。我们主要教她一些学习方法、思考问题的办法,并鼓励她超前自学。培养她的眼界、心胸。关于智力测验,我们不做。因为做这个,结果怎样,对孩子心理影响都不好。
冯林先生:你们在家庭教育中,主要侧重于哪些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我们不偏向于哪一方面,而是全面培养。分阶段制定目标,对她达到什么水平,有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量化标准与实践标准。
冯林先生:这些标准是怎样制订出来的,能具体说说吗?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如在宇歌14岁前,她给自己定的五个目标是五件大事:一、就是独自远行,行万里路。这已经做到了。她的行程不只万里,而是中国大陆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二、读书,能自己读书,做笔记,有自己的见解。这,她也做到了。她读书,有批语,有重要内容的圈点与划线,还有读后感。(马先生出示了马宇歌读过的书,上面有不少马宇歌作的眉批、圈划的重点内容。)三、出版自己的书。这,只要我松口,宇歌写的日记、游记、文章和外出拍的图片就可以出书了。这个目标也算可望达到了。(事实上,海内外出的许多书,不等地都收录了宇歌的作品)四、学会打两种球,视力保持1.5(用现今的标准叫"5.2"),身体好、腰板挺拔。这,她也做到了,现在能打3种球,身体好,还没进入14岁,身高已达1米63,长得还算身材适中,挺精神。我比较满意的就是她体质不错,悟性不错。身心发育、体质状况与智力发展都较协调。五、看老师和同学,做家务。
冯林先生:看老师和同学,做家务也是目标?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是的。你不要小看这看老师和同学,其中涉及到一个培养孩子与人交际交往能力,如何与人打交道的问题,是有关人文情怀的大事情。老师在学生眼里是最有权威的。孩子在与老师的交往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很重要。还有就是对教过课的老师的感念之心。礼貌问题与个人自信心的问题都在这里面了。我让她自己去看老师。这,她也完成得较好。我在老师那里,听到了对她当时言行的评价。她和同学们的关系也很好。每次全校的老师和同学,均投票给她当校学生干部。小学临毕业时,校长、老师、不同年级的同学,主动为她写了感情真挚的赠言与祝词。她爱大家,大爱也爱她。做家务,是为了她独立生活,进行自理能力与做事能力方面的培养。
冯林先生:你都叫她做哪些家务?
马宇歌的父亲马弘毅先生:如洗衣服啊,做饭啊,打扫卫生收拾房间啊等等。她九岁,就学会包饺子了(当然拌馅还不成)。为了培养她形成好的习惯,她要做的事,都有一个事先计划。根据计划作训练。如午间回家做饭,从上午第四节下课开始,按程序做些什么,都有一步接一步的细致安排。所做之事,列一表格:宇歌先送他人回家,到自己回到家里,把窗户打开通风,开煤气灶煮水做饭,等等,均有具体的程序性做法。通过做家务,培养她自己做事情的条理性与实际操作能力。由于这样培养,她在外地,也很注意完成自己的计划内容。如在大连,在接受该市两个广播电台(市交通台与市经济台)采访的间隙,她用这交叉的空余时间,抓紧做自己的工作----摊开本子跪在地毯上写日记,然后做眼保健操,掏出书学习外语单词。这是当时在场的人亲眼见到,打电话告诉我们的。这种见缝插针的条理性,就是靠平时培养出来的。可以说,我们定的阶段性培养目标,她都做到了,有的还提前实现了。说实话,我为人父,不仅高兴,而且还很感激我这小闺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