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看书啊!”
“看的什么书?”
“你们看不懂的书!”
“什么书嘛!”他们更加好奇起来。
“《本草纲目》。”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他们尖叫起来,“我们也要看!”
“还是不要浪费时间,你们看不懂的!”我摇着头说。
“哼,你小看我们!”他们大叫,然后放下游戏,开始搜书。
“我找到了《本草纲目》的白话版哦!”一个孩子得意地说。
“要什么白话版?”另一个孩子说,“我弄了一堆水果,把书摊开,看一个条目,吃一个水果,水果吃完了,书也看懂了……”
并非每一天都可以这样活色生香,特别是小学语文,实在是一个很伤脑筋、很费时间的学科。
“今天,我们开始写日记。”我对孩子们说。
“啊?”“唉!”“天啊!”……孩子们顿时一个个皱起了眉头。
“我有要求的哦!”我说,“每一个人只能写一次,必须写班里发生的事情。”
“哦?”他们松了口气,“就写一次吗?”
“这是日记本。”我扬了扬手中的本子说,“谁要参加?”
几双小手迟疑着举了起来。
我记下那几个名字,给他们排好次序,然后开始在每天的语文课前念那些习作。都是很短的小文,写前一天发生的事情,几分钟就可以念完,然而那几分钟成了学生最期待的时光。
然后,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写日记的行列。
可是,日记写满一本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学校发现了我们这种有趣的做法,于是制订了一个方案,让全校每个班的同学都写“班级日记”,让班主任每天批改,而且规定每周要检查。更糟的是,他们弄了一个统一的本子,指定要写到那个本子上去。于是,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把我们的“班级日记”撕成一张一张,然后让学生尽快抄到新本子上去。又过了一段时间,学校又弄出一些固定的内容,规定学生必须写那些东西。“班级日记”成了全体师生的苦差事,而我这个始作俑者也伤透了心,只好把这件事移交给班主任,自己当甩手掌柜了。——天下最失败的教育莫过于让受教育者察觉到的教育。当一条又一条的规定摆在面前的时候,学生心里只有畏惧,老师心里只有负担,我的心里却充满叛逆。
半年以后,我的部分学生开始发表作文,另一部分学生开始写一些短篇小说。我在学生中开展了一个“编小说接龙”的活动:小说的内容可以虚构,人物必须是班上的同学或老师,人物行为要尽量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妙的是不想写的人可以不用参加,参加了的同学每人只能编写其中的一个章节。——孩子们正处在充满想象的年龄,按理说每人写一本也不算太多,但我必须让他们觉得意犹未尽,觉得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才能取得我想要的效果。
然后,我看到了我想要的效果:每天念完都有新的同学报名进来;轮到的同学常常写很长的篇章,在一章里面还分成两三个小节;没轮到的同学每天都来问“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有人在自己的周记本上写长长的评论文章,评论人物是否符合身份、谁编得精彩、谁编得离谱……
学语文的确是一件艰苦的事,写作文尤其艰苦,然而,如果表达是出于自己的需要而非老师的强迫,艰苦就会摇身一变,变成快乐的源泉。语文老师的职责,不是不断地教育学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是找来更多的习题,把学生逼得更苦,而是帮学生找到化难为易、变苦为乐的方式,并且抑制住想要成名的冲动,在时机还不成熟的时候,尽可能地让制订规章制度的人不要过来帮倒忙。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我不是那种一出道就很会上课,就让学生考高分的老师;我不是那种努力向前辈学习,努力与周围协调的老师;我甚至不是那种心里时时装着学生装着成绩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