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语文教材权威的妈妈

儿童资源网

挑战语文教材权威的妈妈


  不知道您作为家长,在辅导孩子功课的时候,会不会偶尔对教材感到困惑、不满,继而感到深深的无奈呢?我们这些六零后、七零后和八零后家长们,自己小时候就是背着各种范文长大,《明天还有明天的事》、《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等等。

  这些典范意义极强、寓意大于内容的文章,影响了今天很多中国人思维展开的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们的教育者、研究者对于问题的钻研很难深入——我们过于看重文字表达的宏大意义,而缺乏把文字作为工具帮助我们探索和记录这个世界的能力。

  今天故事的主角于爱群原本在中央电视台工作,2007年她申请到一个去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带着正在读小学的女儿一起前往加州伯克利大学。于爱群原本对女儿的教材了解不多,但考虑到怕孩子回国跟不上学校进度,于爱群在美国时,每周给孩子上两次语文课。可是这样的家庭教学很快就进行不下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于爱群仔细研读国内语文教材时,好几次气得把书摔在了桌子上,她觉得语文教材有些地方不符合历史事实,有些地方与她的价值观非常背离。还有一些文章已经过时很久,当文章所在的社会环境不存在之后,这些文章读起来让人哭笑不得。

  大不相同的写作课

  于爱群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感受,首先缘于孩子写作文。在国内时,于爱群把女儿送进了北京一所传统名校。每到写作文,于爱群和女儿都犯愁。作文题目要么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件事》,要么就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9岁的孩子几乎天天学校和家里两点一线,作文几年来就是那么几个题目变来变去,她能写出什么新意呢?

  一次老师让于爱群的女儿PONCHO重写作文,老师说:第一因为她写得太长了,考试的时候判卷机器只录入800字,超出部分就白写了,而且文章还不完整。于爱群说:“我一听,心立马凉了。一切围绕考试转,连字数都被限制住了。”第二,她没有集中写一件事,而是拉拉杂杂地想到哪写到哪,主题不集中,看也看不懂。这样下来,PONCHO对写作退避三舍。

  到了美国的小学后,于爱群发现,女儿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是:有一天早上,当你来到学校,忽然发现,老师和同学们都看不见你了。在你身上发生了什么?你会怎么办?老师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至少两页纸。

  另一个题目是,有一队科学家在进行深海科学考察的时候,发现了一种奇怪的鱼。科学家们认定这是一个新物种,人类从来没见过。这条鱼长得什么样?科学家们是怎么发现它的?发现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写一篇文章,至少两页纸。旁边还配了一幅画,是从潜艇的舷窗中望到的海底景象。让学生同时将这条鱼画下来。于爱群感慨:“这样的题目,如同见到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不由得人跃跃欲试。它传达出来的信息是,想象力比技巧更重要。”

  美国对孩子写作能力的训练主要是靠大量的阅读,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在中国的课堂上,小说一直是“课外书”,被老师发现是要没收的那种。但是在这里,阅读课的主要部分就是读小说。全班20多个孩子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不同的小说,读的时候要回答问题,课堂上要讨论,分析结构,人物性格,叙事方法,读完了还要写读书报告,然后进行口头演讲。

  学生们一般一个月读一本书,然后老师会给各个小组一个评价。每一次读书小组的成员可能有变动。于爱群和女儿一起读过《戴斯佩路的故事》,这是关于一个小老鼠的故事。还读过《莫莉·穆恩》,讲一个会催眠术的女孩的故事。读完这些,PONCHO就可以自己阅读了,她最喜欢的一个系列是Unfortunate events(倒霉事件系列)。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