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背景下,不少爸妈选择了将孩子送进了课外班,各种培训机构的费用都不轻,家长也为此多了一笔开支。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培训机构学习不同的科目,这不仅完全打乱了一个班级的教学进度,而且加剧了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烈度。
如何让减负发挥应有之义?
教改不能光照猫画虎,应该形神兼备
有研究者指出,目前,有的地方教育改革中的一些探索,是照搬国外,没有做更多的本土化改造,有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同时,一些地区在改革中一刀切,比如,下午三点放学,取消学校晚托班,应该有一些配套和可选择的方案跟进。当然,改革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希望改革能够越来越完善。
孩子的课后托管服务政府不妨管起来
孩子三点半放学,家长五点下班,这段时间空档时间给家长添了不少麻烦。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冯平表示,希望动员全社会做好“学校教育退场、社会教育入场”,以多种形式办好小学生课后活动管理班。
其实,这之前,北京、上海、南京、济南等地就均相继出台政策,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开展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放学后的课外活动。比如北京,要求小学放学后学校要安排每周不少于3天,每天不低于1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经费由北京市财政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实际在校生人数,按城区生均每年400元、远郊区县生均每年500元标准拨到各区县,用于学生体育、艺术、科技等活动,包括外聘教师、场地租用、以及购买社会服务等费用。经费使用由区县统筹安排、专款专用。
“现阶段,家长最需要的是对孩子的课后托管服务。为此,小学放学后,课外活动需要实现每周5天,时间上与家长下班无缝衔接。”冯平委员建议采取“学校教育退场、社区教育进场”模式,即由社区主办公益性质的小学生课后活动管理班。具体操作是,利用现成的学校教室,也可由政府出专款租(购)站舍,招募热心公共事业、有责任心、有能力的退休教师和干部为管理员,政府适当给予补贴。
爸妈不妨放开一点
“100粒大米,称一称有多重?”这不是在超市买东西,而是常州市溧阳某小学四年级一位数学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一道家庭作业题。
这道题却引起了家长的吐槽,学生家长付(化姓)先生在网上发帖抱怨:“这个题目太奇葩了,100粒米怎么称啊?我们家长跑菜场、跑米店,各种称量用具都称不出,最后,是一位做珠宝生意的家长称出了重量,跟大家共享了答案。”
的确,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家庭、社会有义务为孩子创造可以创造的学习条件,但不是为孩子完成作业。很多时候,学校的本意是让学生去体验,但被家长“越俎代庖”了。
缘何特色作业最后都只能让家长完成?家长赵文琪分析说,一些作业对孩子来说难以独立完成,而在协助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把握不好分寸,有时就会直接动手代劳了,久而久之,这些作业就变成了家长的作业。
城区一小学的杨老师认为家长对特色作业的认识有误区,“对于孩子来说,很多事情都是从不会到会,这需要一个过程。孩子在完成这些实践类作业的时候,正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不能剥夺了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