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在学校成为好学生坏学生的标准,与学校教育同质的家庭教育也一样,分数成为一个单向度的测量指标。一位妈妈说:
我孩子挺懂事,也很孝顺,小区的爷爷奶奶都很喜欢他。他会观察,看哪位爷爷奶奶需要帮助,他就主动去帮助,可热情了。我下楼,他会在前面引路,怕我摔了。好?好什么好?成绩不好一切都没用,我常跟他生气,让他少管闲事,好好学习!也骂也打,他还照样,我都发愁死了。
全家的生活单一向度地围绕孩子为中心,孩子的生活又单一向度地围绕“成功”为中心,而成功的测量标准同样是“单一向度”的,是成绩,是分数。分数成为家中的偶像被膜拜。为了获得好成绩,中国孩子思维开发的指向同样是单一向度的——记忆。思维的创造性、批判性、想象力逐渐枯萎,个体与生俱来的丰富的天赋只能逐渐泯灭。
对于中国大部分家长而言,学习不过是职业的敲门砖而已。既然“要成功,思维不如记忆有用”,那么孩子的大脑就应该“用来记录事实而不是表达他们的兴趣或想法或解决问题”。在反复训练、题海战术之下,一方面中国孩子普遍应试成绩大幅度提高,甚至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屡获佳绩;另一方面厌学成了大多数中国孩子或迟或早的病症,只要没有功利性目标,他们就没有动力去读书,追求分数和成绩已经成为他们读书的最大动力。《驾驭的价值》一书指出:“学习者身上尤为强劲的驱动力是:提问题的能力和感到好奇或疑惑的能力,没有这两样能力,你永远不会真正知道什么东西,而只会人云亦云。”
单一向度的记忆训练使得中国孩子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思维僵化,以致面对丰富的生活选择时,他们会习惯性地秉承确定性原则,认为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多彩的生活在这里变成黑白,多远的选择在这里只有一元,在分数的压迫下,立体被压迫成平面,而平面被压迫成一线,这一切演绎着中国孩子单调功利的生活。根据我们调查,接近一半的孩子经常“觉得活着没有意义”。
当家庭教育演绎成一场被压迫者的压迫,大多数中国家长不仅是悲剧人物,同时也是在制造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