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猫爸》只是冰山一角,现实比剧残酷

儿童资源网

《虎妈猫爸》只是冰山一角,现实比剧残酷

  单一向度

  下面一则关于中国应试教育的寓言:动物世界要选森林之王,要求会游、会飞、会跑。结果老虎不会飞,老鹰不会游,他们都落选了。鸭子因为什么都会一点儿,最终胜出。这就是中国教育胜者的图景:全能(高分)的鸭子。

  分数、分数,只有好的分数才能上好的大学,才有可能成功,如果没有好分数,哪怕是天才,也要被淘汰。鸭子称王,老鹰就是笨鸟。家长明白在中国“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残酷。对于中国家长而言,孩子的成功是单向度的:“好分数——好大学——好工作”。只要孩子成功,他们愿意牺牲自我。

  一位N市某国际学校的外教说:

  我到过的国家里,中国家长最可悲,没有自己的生活。我常常看到家长给孩子送作业、送雨伞,接孩子到外面补习,孩子在里面、他们在外面,他们没事干吗?……

  孩子上了名校乔爸爸说:

  孩子班上的妈妈们,他们都几乎已经是半脱离工作状态了,她们甚至认为,孩子能上这样的班,就是因为她们把这些情况摸得很透。她们这些家长专门有一个QQ群……他们还一个个抢着要进家委会,她们觉得在这里头能沾光。其实就是帮着老师跑跑腿打打杂,老师什么都不用操心了。她们觉得能够与老师多接触啊,能多一些关照啊,能多了解些信息。

  “一切为了孩子”,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工作也不过是副业,主业是孩子。一位妈妈说:

  我在机关工作,平时主要关注各个学校的招生动态和公告,在网上也逛一些论坛,看看其他人的成功案例,还加了两个考南外和树人的QQ群,现在孩子升学是头等大事,其他事也顾不了了。

  另一位在高校工作的妈妈对此亦有同感:

  自从有了孩子以后,我再也没做过科研。之前考虑上哪个幼儿园,上了幼儿园考虑上小学;上小学后考虑他上哪个初中;上初中后考虑上哪个高中,没完没了。现在上个学真实太不容易了,也考验家长啊。

  中国家长的生活是单向度的,孩子是唯一中心。整个家庭围绕孩子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从现象看,今天中国的孩子在方方面面受到了家长的关注,是家中最强势的存在,他们俨然是“小皇帝”“小公主”,自我不断膨胀。尽管集千万宠爱于一身,但他们却罹患了“爱的缺乏”症,他们不断在渴求成为中心,渴求爱、渴求关注,有的甚至病态到一旦“弱势”“被忽视”就脆弱地哭。

  一名四年级的小女孩这样描述他们班的“小干部”:

  大多数爱哭的都是有官职的,做官做惯了,我觉得别人指责他他就受不住,就哭了。比如我班的中队长爱哭,那天学习委员得势了,他去老师办公室,老师让他去给中队长一个任务。结果学习委员很傲气地指着中队长说:“我给你分配一个任务”。然后说:“快去,还不去啊!”……上个学期,他几乎每天中午都哭,因为官职低的常常命令他。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指出,当代资本主义,人们生活虽然富裕,但受压抑和异化却更严重。

  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因为是否是奴隶既不是由服从也不是由工作难度,而是由人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沦为物的状况来决定的。

  尽管中国的孩子在家庭成为中心,然而他们不过是“被抬举的奴隶”,他们沦为学习的机器。虽然家长的生活是单向度的,以孩子为中心,然而所有以孩子为中心的行动都为了单一目的——让孩子更好地学习。

  为达到学习这个单向度的目标,家长的手段也同样单一。

  一位妈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