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猫爸》只是冰山一角,现实比剧残酷

儿童资源网

《虎妈猫爸》只是冰山一角,现实比剧残酷

  我教育孩子很简单,我跟她讲得很清楚,咱们家情况不算好也不算坏,不求你有多大出息,你考得好,什么都好讲,你喜欢什么我就给你买,不是很贵都还买得起,只要你学习好。如果你成绩不好,你就什么都别讲,想要什么东西暂时不可能,什么时候考好了什么时候买。因为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考得好就能得到,考不好你就得不到。

  这位妈妈的“简单”教育其实是许多家长的通用模式。如果考得好,如何如何;如果考得不好,如何如何。以实物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认真学习,是很多家长的基本招数,只是这种建立在有条件基础上的爱,会形成一个人扭曲的价值观,遮蔽一个人的形而上思维和超越的价值追求。

  家长的目标在于赢得分数,无论是竞争、要求还是惩罚和奖励都指向一个目标。

  一位家长说:

  这几天他一直在跟我怄气。事情是这样的,这学期期中考试之前我跟他讲,你不是一直想要个平板电脑吗,只要这次你能考班级第一名,我就给你买。结果他该真考了全班第一,这下可不得了了,天天跟我耳边吵,要去带他买电脑。其实我跟他爸爸也讲过了,就给他买呗,反正不是很贵,不能对孩子失信啊。但这几天单位事情一直很忙,走不开,他就以为我不守信用不想给他买,回来就拉个脸也不跟我们讲话,到自己房间看书去了。其实我是打算这个周末带他去买的。

  当家长的爱随着成绩的高低而变化时,孩子都清楚这里的条件,他们明白父母的爱并非无缘无故,既然爱是有条件的,那么父母对我好事我挣来的,是用乖换来的。这让孩子如何学会感恩呢?心理学家认为,重表现、有条件的爱,会毒害人的心灵,吞噬人的活力。

  尽管人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面性,在分数至上的环境下,分数成了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

  一位家长说:

  其实你只要稍微懂点教育你就知道,我们国内的教育问题很多。最普遍的就是孩子的一切都分数化,不管这个孩子到底怎么样,哪方面有天赋,它不管,它只看你分数好不好。分数好,即使孩子有缺点也是好孩子,分数不好就惨了,即使其他方面天分都很好,没用啊,我们的教育不看这个。

  分数成了唯一的评价标准,于是分数脱离其本来作为评价手段和工具性的价值而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目的性价值,具有了强大的符号意义,成为学生价值的等价物。分数意味着名次、意味着聪明、意味着承认、意味着前途。分数不仅掏空一个人,也建构了一个人,分数就牢牢地建构了我们的主体和认同。

  一位家长说:

  今天我女儿回来对我说:“妈妈妈妈,今天我们班英语老师让我们班体育委员去帮他关一下办公室的门,结果语文老师进来说,不要让他去,他成绩不好,我帮你叫个成绩好的去。成绩不好关个门也不会吗?”当时我们班体育委员站在那儿呆了,嘴张得很大。

  一位大学生如此说:

  我发现我走在大学的校园里才感觉自己是个人,每次回到中学就感觉低人一等。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其实我小时候挺自信的,上学后,发现自己成绩比别人差,就感到有点自卑,以后这种感觉越来越强,只要在成绩好的人面前我就抬不起头,所以我就不喜欢和比我好的人在一起玩,但是我又希望和他们在一起,感觉很有面子,可以鄙视那些比我差的人,这种感觉很微妙的。我感觉是中国教育害了我啊。

  更为糟糕的是分数竟成了“道德的等价物”。一位小学生说:

  老师要看告密的是谁,如果是成绩好、作业好的就相信。老师说只要你作业会写,你就不会撒谎。所以就信他们。我们被冤枉过好多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