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功能正常和免疫功能低下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免疫功能下降期间,细菌在体内大量繁殖并分泌毒素,最后损伤淋巴结,并出现溶血和败血指标,抽动症儿童的血常规几乎如出一辙。免疫功能正常后,细菌在进入血液时就被迅速杀死,不会形成慢性病、也不会感染到淋巴结,虽然在淋巴结萎缩之前抽动的隐患始终存在,但正常的免疫功能已隔断抽动发生的条件。抽动症儿童怕生病那是免疫力低,如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正常就不怕生病,你们可以观察,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能稳定在正常值以后绝不会致抽。
总结给无知父母不中听的一句话:早期一次缓解一次重,后期一次反复一次轻。在大反复之前(或者说免疫力提高之前),每一次缓解父母不但不要高兴,反而要有足够的重视,小孩是感染了,请及时治疗。在这个坎跃过去之后,每一次反复都意味着感染被消灭、免疫力有提高,请放宽心。我给抽动症的缓解和加重注释了不同的解释,完全推翻人们平时对它的认识,抽动症儿童无须查脑电图,抽动症应该划归免疫类学科。
十,首发症状有学问
首发症状最先登场、总是最后离去,不管其它部位群魔乱舞,首发症状最后都要出来臭美一番再姗姗离去。首发部位有病根,这个病根就是感染源,如首发症状吸鼻子眨眼睛表示有鼻炎、首发症状清嗓子表示有咽炎或扁桃体炎,就是这个病根让抽动症总是反复。首发症状最顽固,相信很多父母有体会,换言之,如果首发症状好了,那说明祸根被铲除(要在身体其它部位没有任何抽动的情况下才算)。话说回来,要铲除病根谈何容易,这是慢性病,跟年龄和体质相关联的。
十一,抽动症的形成过程和总的治疗方向
反复感染或重大感染(多数伴免疫功能下降)->急性淋巴结炎和慢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损害机体组织->进入抽动易感期。
基本的治疗原则:第一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第二通过检查确定主要感染源,强力治疗;第三任何疾病以最快的速度治好(发烧除外)。只有这样肿大的淋巴结才可能慢慢变小,淋巴细胞才会降低,但恢复的难度还是很大,毒性强的感染难恢复、淋巴结恶化的更是雪上加霜。
十二,抽动症的检查
1,血常规:检查身体各项基本指标。
凡近期有抽动动作者,淋巴细胞比率升高、中性粒细胞比率下降,即使短时间内这两个指标进入正常范围,抽动症状只能缓解,真正消除症状需要它们能长期稳定在正常值且需要一定的恢复时间(抽动期间带免疫损伤)。
淋巴细胞比率和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降分好几种情况,这需要结合淋巴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来看。
第一种是淋巴细胞比率和中性粒细胞比率差距缩小甚至正常(抽动症状缓解),这要看淋巴细胞数是否在2.5以下,在2.5以下说明淋巴结增生速度变缓,本次缓解是真的好转;如果还是高于2.5甚至突破上限,那是中性粒细胞数升高的结果,那么本次缓解是再次感染引起的,是假的好转,很多孩子在一夜之间突然出现大缓解,百分百是属于这种情况,随后几天孩子马上会出现生病情况(比如漫长的咳嗽,在感染消失之前抽动不会加重)。抽动症的好转是随着淋巴结增生速度下降而好转的,因此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短期内你看不出什么变化,几个月对比才能看出是好转了,所以,当你的孩子突然出现大缓解,不要炫耀,你孩子其实是严重了,有急性感染,要及时就医。我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有无数的检查报告可以佐证,我儿子当年出现大缓解,无奈马上就是漫长的咳嗽四个半月,链球菌感染的抗O从670升高到720,史无前例的最高值。
第二种是淋巴细胞比率和中性粒细胞比率差距变大(抽动症状加剧),这时淋巴细胞数很高、中性粒细胞数很低,如果两者的比例差距达到20%以上,基本可定性为爆发期。首先淋巴细胞数很高这个结果确实很坏,是淋巴结增生淋巴细胞冲顶了、是感染造成淋巴结肿大的结果。但我们要从另一方面看问题,中性粒细胞下降(非特异性免疫)是感染消失的结果,是孩子抵抗力增强的表现,检查感染指标肯定下降,特异性免疫指标(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肯定升高,感染消除后淋巴结增生速度下降,如果没有什么意外情况发生,这个就是转折点,抽动症在一段时间后就能好。这里涉及到一个常见误区,就是孩子大反复后父母也疯狂了,什么办法都来了,简直是把孩子往死里治,如上所述我们要科学的看问题,这个时候你治也好不治也好,他总是慢慢好转的,因为他免疫增强了,这个阶段不要把功劳归于任何的治疗作用,真要有本事,把抽动平缓的孩子直接治好,那才叫厉害,可惜,我混了这么久没见过这样的例子。其实核心就一句话,抽动症治不好,是靠儿童自身免疫力增强而自愈的。
终归由于爆发期中性粒细胞下降,儿童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反复生病成了另一个困扰儿童的问题(常由特定的感染转换为非特定感染),爆发期反反复复的生病,使儿童从一个魔窟进入另一个魔窟,感染的部位不定、持续的时间不定,慢性感染转换为快速感染,所以爆发期由慢性病引起的抽动被瓦解,快速转移成了多发期的典型特点。不管怎么说,慢性病被瓦解,是比什么都值得高兴的事。
前面提到,抽动症儿童的血常规如出一辙,现在说说血常规其它指标的改变。一是贫血,血红蛋白能准确的反映贫血程度,通常情况下血红蛋白浓度与红细胞呈平行关系,在病理情况下二者的增减有时不成比例,如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数量较血红蛋白减少更显著,而小细胞性贫血则相反。儿童血红蛋白下降主要是病理性贫血:营养不良和破坏过度(溶血),此外,红细胞三种平均值(MCV、MCH、MCHC、RDW)可以进一步诊断贫血类别,因涉及的内容很多,不做详细解释,只需要知道大多数儿童是因为慢性感染而造成的慢性贫血,是过度感染后溶血和败血造成的。二是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减少,发生的原因有:某些感染(病毒感染、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某些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药物反应(某些抗生素、磺胺类药物)、脾功能亢进(脾造血功能下降)等,发生极度严重感染可造成中性粒细胞下降很多。三是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反应、皮肤病、寄生虫病,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吸入性超敏反应(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红斑、类风湿关节炎、铅含量升高等。四是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PLT升高常见于反复感染,感染次数越多值越高,MPV下降常见于脾功能亢进,脾脏造血功能下降。
2,淋巴结:B超检查淋巴结肿大。
这个项目可查可不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儿童感染来源于五官和呼吸道,脖子、颌下、耳后等部位淋巴结肿大。因免疫低下类型不同,身体其它部位遭受感染的程度不同,不管如何,五官和呼吸道总是感染的重灾区。肿大的淋巴结不可按摩、有些外敷贴片据群里的人反映效果不错,所以检查淋巴结肿大部位有些必要。
3,感染部位的检查
前面提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感染来源于五官和呼吸道,在这些部位存在慢性病,如鼻炎、咽炎、慢支、扁桃体肿大、腺样体肥大、鼻中隔偏曲、声带小结等。结膜炎虽也是慢性病,但它一般继发于鼻炎,鼻炎不好它就好不了,鼻炎好了它自然好。咽炎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体液免疫下降者多为原发性,因鼻炎的鼻涕倒流而形成的慢性咽炎为继发性。
这些慢性病都不好治,增强免疫力可以获得很大缓解,前面提到,扁桃体和腺样体在一定年龄萎缩,这两种慢性病可获得痊愈。检查的目的,首先是让父母知道孩子有哪些明确的感染部位,其次可在平时做一定的日常维护,反正办法多种多样,这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抽动症状。抽动症儿童每次感染都会延长好转时间(虽然感染期间抽动症状会缓解),为防止淋巴结肿大恶化,建议急性感染期使用抗生素治疗(他们都是细菌感染)。
以上所列慢性病中鼻中隔偏曲和声带小结最难治。鼻中隔偏曲是由鼻腔结构缺陷引起的慢性病,反复感染起源于它;声带小结过青春期都不能完全萎缩,会带入成年,它很可能是抽动症儿童发生喊叫的病因。还有一种难治的慢性病叫鼻后滴漏,这个我确实不知道怎么办。
4,感染类型的检查
在这我只能推荐链球菌和支原体两种检查,其它的我不了解。链球菌感染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O),支原体感染检查支原体抗体滴度,这两种感染都有对应的药物治疗,如长效青霉素和阿奇霉素,但是应该明白,抽动症儿童免疫功能下降,感染会反反复复,想靠药物治愈不现实。
另外,即使检查没发现有以上两种感染,那不表示就没有感染(要不然淋巴结怎么会肿大),至于继不继续深查是你们的事。据我所知,大部分鼻炎鼻窦炎来自链球菌或葡萄球菌感染,咽炎和慢支来自链球菌或支原体感染。
在这我真心奉劝大家,在孩子的首发部位一定有慢性感染,当然,我没能力一一罗列,更不知道有什么特效药能治愈这些慢性病。我家孩子是鼻炎和全组鼻窦炎、链球菌感染抗O高,这个问题你们可以问我,其它的如淋巴滤泡增生性咽炎可以关注湘竹绿茶的帖子,支原体感染可以关注海纳百川和绿萝花的帖子,就算他们目前可能手段过激,但这些智慧父母总会随着时间推移而理性、会总结出更多有用的东西给大家。愚蠢的父母、张口就说孩子没病的人滚远点,话不投机半句多。
5,免疫功能检查(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也叫T淋巴细胞亚群,内容包括CD3、CD4、CD8及CD4/CD8。CD4是诱导/辅助性细胞,调节体液免疫,CD4下降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机体易遭受感染,急性病不容易痊愈而形成慢性病,感冒很容易变成鼻炎。CD8是抑制/细胞毒性细胞,随体内病毒载量升高而升高。CD4/CD8比值是衡量近期抵抗力的标记,比值越低抵抗力越差,如病毒感染后因CD8的升高而比值下降、抵抗力下降。细胞免疫下降可造成下列反复感染:呼吸道反复感染、耳鼻喉反复感染、泌尿系统反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