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自杀前为何还收葬魏忠贤遗骸

儿童资源网

崇祯皇帝自杀前为何还收葬魏忠贤遗骸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在赴景山上吊自杀,死前他干了一件令人惊诧的事情——收葬魏忠贤遗骸,厚葬于香山碧云寺。将死之人,为什么还要干这样一件看起来没用且自打耳光的事?

  我们知道,崇祯在天启七年继位,八月底登基的他,仅仅过了两个月,就开始对皇兄信任的大太监魏忠贤下手了。撤销魏忠贤宫内外一切职务,发配到凤阳祖陵司香,不久,又下令对魏忠贤由发配改为抓捕,锦衣卫派员对魏忠贤严加押送,对跟随的余党,立即擒拿。

  魏忠贤曾经是大明王朝实际的掌权者,位高权重,生前做过很多坏事,害死很多忠良,但不得不承认,他治国理正的能力相当好。魏忠贤死得很惨,死后被碎尸万段、悬首示众。崇祯很为自己的做法感到骄傲。

  魏忠贤心狠手辣,对权力欲望很大,但他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尤其在事关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的立场上,表现得深明大义。魏忠贤与秦桧的不同是,秦桧自私卖国,而魏忠贤自私不卖国。他曾经大胆启用辽阳战役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

  据说发配途中的魏忠贤得知此讯时,正在一家客栈听小曲, 逮捕令加上凄凉小曲,使魏忠贤万念俱灰。次日凌晨,魏忠贤在住所上吊自杀。随后崇祯皇帝开始讨伐阉党,对乱政太监开始大规模清算。

  他下令召回诸边镇的镇守中官,使宦官不能再拥有兵权。即位之初的崇祯帝,对宦官深具戒心,禁令不断。下令宦官非奉命不得出宫门,让宦官失去交接外廷的机会。

  但是十七年后,崇祯皇帝又干了厚葬魏忠贤这等令人捉摸不透的事。有一种说法,是崇祯之所以这么做,是在四面楚歌之际,听了随从太监曹化淳说了这样一句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显然,在太监们心目中,魏忠贤比东林人那帮大臣更能干、更实用。那么,崇祯是不是最后也是如此默认呢?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崇祯执政十七年,最大的变化,是对宦官的态度的转变,在执政之初,他杀魏忠贤,体现了对宦官极度厌恶心态,而在执政中后期,他对宦官的态度又好转起来,回到了皇兄天启皇帝当初的怪圈,重新起用太监。

  这位痛恨宦官的皇帝,下令免去那些在天启朝被逮捕处死的阉党官员的“赃款”,释放他们的家属。 京畿卫戍之权、监督军队之权,统统交付宦官。从讨厌到依赖。这是为什么呢?不能排除,是大臣无能与无忠,令其皇帝失望。其次,只有太监,对皇帝亦步亦趋、言听计从。崇祯皇帝或许感到,大臣们离心离德,还是身边的奴才太监最听话、值得信任。

  崇祯继位时大明江山早已是摇摇欲坠,地方难民揭竿而起,关外清兵步步紧逼。在这种时候,大明朝需要一个强人,而不是一个怯懦的皇帝。崇祯并非昏君,他也想把国家治理好,可惜能力不行,做事优柔寡断,没有主见,而且小心眼,好猜忌。

  在李自成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崇祯在生命最后时刻做了深刻反思,继位当初,铲除魏忠贤阉党后,他重新起用了倡导儒家思想的东林党人及复社人,但是这些人在国内动荡、边关危急的存亡之际,擅长空谈、治国乏术。懦弱、酸腐和无能令其大失所望。而洪承畴等能臣,又在关键时刻,投敌变节,令信任他的皇帝颜面扫地。

  崇祯帝朱由检临死前,写下一段著名的遗言: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

  显然,这位亡国之君把亡国之责算在了外廷下大臣头上,而没有指责内廷的太监。而他信任的太监,在国家危亡时的表现又如何呢?史书记载,这批宦官“挟势恣肆”,掣肘将领,侵蚀军饷,避敌殃民,谎报军情,冒功请赏……无所不用其极。

  崇祯最后时期让他们守城。结果李自成进京时一声炮响,这支庞大的不男不女的特种武装,立即作鸟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