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译序
斯威夫特受到那样强烈的抨击当然是不公平的,不过我们仔细读过第四卷之后,很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他的遭遇是必然的结果.为什么呢?大人国游记中的反讽手法在这里得到沿用,作者的感情也变得越来越强烈,然而这就至于让斯威夫特背上反人类的骂名吗?萨克雷自己也是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名利场》中到处是尖锐猛烈的抨击,那么萨克雷算不算反人类?《格列佛游记》的第四卷是斯威夫特炮制的一出寓言;""就是马,"慧"即有智慧的马.有智慧的马会说话,这在寓言中也不算稀奇,蠢驴照样可以开口说话.问题是,越到后来我们越清楚地看出:慧所有的种种美德和理性,我们人类丝毫都没有;相反,人类卑鄙龌龊.贪婪好斗.肮脏淫荡.好吃懒做,恰恰和慧国里供马驱使的畜生"野胡"属于同一个种类;但又因为人类自以为有理性,就使我们得以用那几分理性变本加厉地来为非作歹,腐化堕落.这样,人类不仅绝不能跟慧相提并论,就连那毫无理性的.最最可恶的"野胡"也不如.正是斯威夫特向我们揭示的这一点,大大地激怒了两百多年来的众多的批评家.
有一个古老的.为许多人接受的比喻,说宇宙就是一条长长的链子,每一环代表了一种生命的形式,一头连着上帝,一头延伸到最低微的生物.人类处在这条链子的中间,那是上连着天使,下连着野兽的一环,所以天使和野兽的特性人类兼而有之;人类的潜能发挥得最好时,人差不多就是天使了,相反,则人与野兽相去不远.如果把这链子颠倒一下,重新安排那些环的位置,情况会是什么样呢?野兽将其潜能发挥到极致就接近了天使,远远优于人类,人则变成了畜生.斯威夫特似乎就是将这根链子颠倒了一下,并且重新安排了人和马的位置,结果慧做了人的主宰,人却降为供慧驱使的"野胡".人不如兽,只好如此,就是这样.
格列佛到最后的处境是尴尬的.他在慧国享受了种种在人类中间从未享受过的好处和心灵的快乐,他立志要在这块远离尘嚣的土地上以慧为榜样,宁静地.不再像人那样堕落地度过自己的余年.他虽然承认自己还是"野胡",可他至少已经开始学好,至少比欧洲那些"野胡"要少一点兽性.事实上,他从心灵深处已经决定划清同"野胡"的界限;身为"野胡",他实际已义无返顾地摈弃了自己的同类.为此他感到非常满足,他终于在慧的教诲和感召下,把自己救出了罪恶的深渊.
不幸的是,慧到底还是将他放逐了!因为"野胡"终究是"野胡",虽然已经开始学好,说不定那天就会兽性复发,慧怎么也不能容忍与他为伍.格列佛接到马主人让他离开慧国的通知,伤心绝望地昏倒在地上.
回到英国,格列佛的伤心以及对慧国的留恋渐渐为对他的同类的厌恶所代替.他开始根本不能出门,因为一出去见到的全是"野胡".呆在家里时,连妻子儿女也不让靠近,因为他受不了他们身上的那种气味.他甚至想到自己曾和一只"野胡"交媾过,从而成了几只"野胡"的父亲,就无法抑制地"感到莫大的耻辱.惶惑和恐惧".他只好花钱首先去买两匹小马来养在马厩里,虽然它们无法和慧国的那些马相比,可终究比"野胡"要强得多.他有空就往马厩跑;看到马,他不仅心里舒服.崇敬,就是那马厩的气味,他"闻到就来精神".最后他差不多是带了威胁的口气在警告那些还自以为了不起的"野胡","不要随便走到我的眼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