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教育而论,就如刚才所说那样,选择歌词和乐调应当以培养品德为主.我们曾经说明,杜里调为培养品德的乐调之一种,但我们也该兼收那些于哲学与音乐教育都有研究的思想家所论述的其他乐调.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在杜里调外只选取里季调是错误的;他起先既反对笛声,后来又存录里季调,则他的谬误尤为可异.里季调之于其它乐调恰恰如同笛管之于其它乐器;两者都以凄楚激越.动人感情著称.这可以诗体为证.巴契亚(,酒神热狂)以及类此的情感冲动〔入于诗篇而谱于乐章者,〕只有和以笛管最为谐合,若用其它乐器,便觉失其自然.就乐调说,也与之相似,里季调中的音节最能表达这类热狂心境.第茜朗布("热狂诗体"),通常都知道它同里季调的音节相适应,可举为一个实例.精于乐艺的名家可以引证许多掌故与篇章来说明热狂诗体的性质.在这些掌故中,正如菲洛克色诺就曾拟以杜里调为谱,填制了一篇题名《米苏人们》的热狂诗章,但他终究没有成功;后来他不得不仍旧沿用里季调来编写.一般公认杜里调最为庄重,尤其适于表现勇毅的性情.我们都认为万事都是过犹不及,我们应该遵循两个极端之间的"中庸之道".杜里调正是诸调间的中调.因此,在少年们的音乐教育中应用杜里调的音节与歌词最相宜.
人们如果欲有所作为,必须注意两项标的......可能标的和适当标的;人们尽力以赴各自的标的,尤应注意这些标的的可能性和适当性确实与本人的情况相符合.就音乐而说,这些情况随人的年龄而相异.年老气衰便难以再唱高音乐调,他就只能低吟较轻柔的词曲.苏格拉底认为轻舒柔靡的软调使人如入醉乡,不宜用作教育;但饮酒陶醉,其始兴奋,而随后就使人不胜困疲,所以有些音乐家批评他的比拟为不伦,认为苏格拉底立说有误.我们应该想到年华荏苒,人生最终必衰老,那时就愿有低柔的乐调与音节了;而且这类乐调和旋律也正须应用于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对儿童们,凡内含有益的教训并可培养秩序的曲调就应一律教授;而吕第亚调则两者兼胜,尤为相宜.如此,音乐教育当然应该要求符合三项标准......中庸标准.可能标准和适当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