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卷八

儿童资源网

政治学-卷八


    由以上那些论点,我们也可以推断,对乐器应该选取怎样的种类.笛不该引用到儿童音乐教育中;我们还必须避免那些需要高度技巧的其它乐器,如吉柴拉琴等.凡授与学生们的乐器应当是对音乐方面以及其它学术方面能够助长聪明.增进理解的乐器.又,笛声只能激越精神而不能表现道德的品质;因此这只可吹奏于祭仪之中,借以引发祀者的宗教感情;在教育方面这是不适宜的.反对儿童吹笛的另一理由是当他们使用这种乐器时就不能歌唱或者言语.古代虽曾盛行吹笛,可我们的祖辈不久就禁阻少年和自由人们从事此艺.起初,家家富足,饶有闲暇,人们往往要擅长多方面的才艺;波斯战争时期及战事结束以后,大家因胜利而趾高气扬,于是力求遍及一切新鲜的学术,遂至不加以选择,遽将笛管列入了音乐教育的课程.在拉栖第蒙,一位合唱队长在他的队员舞蹈时竟然亲自为他吹奏笛管;而且在雅典,这曾成为一时风尚,自由人几乎个个都能操弄这种乐器......试观认真经营而形成了一个乐队的司拉西浦所建造的那个碑志,其中便特地称赞〔队内的笛师〕埃克芳底特.嗣后吹笛的技艺日见进步,对于乐声的审听渐精,终久能够明辨乐器的有益或无益于德性,因此大家就不再重视此艺了.好多较古的制作,有如琵克底筝.琶琵多瑟和类此仅以取悦于听众的乐器,以及七角琴和三角琴.撒琵基琴和其它各种专重手法的乐器,从此为世所轻视.古代所传关于笛管的神话,其中颇见智慧.据说,雅典娜首先创造了一支笛管,随后她又抛弃了.按照这个故事所说,她是因为吹笛时面颊鼓胀,失了她的雅致,所以不要这种乐器.可雅典娜原是主持智慧的女神,我们曾经把一切学艺都归属于她;也许她所以掷笛的原因,是在于笛声无补于心理操修的原因.

    章样,我们就乐器及其所需的技巧而说,实在应摒弃任何专业的训练方式.所谓职业训练,其本意就在使学徒们可以参加演奏竞赛.在公开演奏中,乐人的操作并不刻意在自己身心的修养,而专门取悦于他们面前庸俗的听众,这些听众实际上追逐着一些鄙薄的欢娱.因此我们认为登场演奏,总是佣工(乐工)的能事,不是自由人的本分.而且演奏者自身也会在剧场中渐渐趋向俚俗.他们〔为取悦听众而〕从事乐艺的宗旨原来已卑下,而听众的俚俗又往往令乐艺降格;于是艺人们为投听众所好,就不仅淹没了自己的心志,连自己的身体也不得不按照时尚的兴趣而忸怩作态了.

    章七
    关于各种乐调与韵律(节奏)还有待于我们的研究;是否所有乐调和韵律都可采用抑或应该分别取舍,是否旨在教育的音乐课程可以遵循一般〔乐艺的〕规则,还是应另外为之安排,这些问题都得加以论述.还有一个需研究的论题是:我们见到歌词和韵律两者合起来成为音乐,那么我们就应辨明两者在教育上各别的效应,而考察音乐的优胜处在于歌词还是在于韵律.但是,对这些问题,我们相信当代好些音乐家已经有良好的论述,还有一些精于音乐教育的思想家并已在乐理方面有所阐明.学者如有志深究,他们可以阅读那些著作,我们在这里只作提纲挈领,有如立法定制者对于万事总是仅举其大要罢了.
    我们按照某些哲学家的分析,把旋律区别为培养品德.鼓励行动和激发热忱的三种基本音节;这些思想家还讲到乐调的性质基于这样的音节分类,每一种乐调各相适合于各别的旋律.另一方面,如前已说到的,我们仍主张音乐应该兼顾几种利益,不该偏重任何单独的利益.音乐的三种好处为:其一,教育;其二,祓除情感......现在姑姐先引用"祓除"这一名词,等到我们讲授《诗学》的时候再行详解;其三,操修心灵,操修心灵又与憩息和消释疲倦相关联.因此各种乐调显然都可以采用,但为了各尽其利,在不同情况中当然应各择所宜.若目的在于教育便当选取最优良的诸乐调培养品德;如果听取他人的演奏,就可列入行动乐调和热忱乐调这类节目.怜悯.恐惧.热忱这类情感对有些人的心灵感应特别敏锐的,对一般人也必然有同感,只是有强有弱,程度不等而已.其中某一些人尤其易于激起宗教灵感.我们可看到这些人每每被祭颂音节所激动,当他们倾听兴奋神魂的歌咏时,就如醉似狂,不能自已,未几而苏醒,回复安静,好像服了一帖药剂,顿然消除了他的病患.〔用相应的乐调〕也可以在另一些特别容易感受恐惧和怜悯情绪或其它任何情绪的人们,导致同样的效果;而对其余的人,依各人感应程度的强弱,实际上也一定发生相符的影响.于是,所有的人们全都由音乐激发情感,各自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沉郁而继以普遍的怡悦.因此这些意在消释积悃的祭颂音节实际上给与我们大家以纯正无邪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