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九
但获得财产的技术另外还有一类,就是通常所谓"获得金钱(货币)的技术",这个流行的名词造得极为恰当.世人对财富没有止境的观念是从这个第二类的致富方法引申出来的.很多人认为前后这两类方式相同.实际上两者虽然相近,却不相同.前述那一类方式是自然的〔人们凭借天赋的能力以觅取生活的必需品〕,后者是不合乎自然的,这不过是人们凭借某些经验和技巧来觅取某种〔非必需品的〕财富而已.
让我们由下述论点来考察这种致富技术:我们所有的财物,每一件都可有两种用途.财物是同一财物,但应用的方式有差别,其一就是按照每一种财物的本分而作正当的使用,另一则是不正当的使用.以鞋为例:同样是这双鞋,有的是用来穿在脚上,有的则用来交易.那位把鞋交给正在需要穿鞋的人,以换取他的金钱或食物,固然也是在使用"鞋之所以为鞋",但这却不是鞋的正用,因为制鞋的原意〔是为了自己要穿着,〕的确不是为了交换.其它一切财物的情况也一样,都可以兼作易货之用.从前的人们各自所有的各种物品,或者太少或者太多,因而以有余换不足,"交易"〔物物交换以适应相互的需要〕原本是自然地发展起来的.我们随后看到的"贩卖"〔收购他人的财物,继而把它出卖给另外一些人,以牟取利润〕已是致富技术中不合乎自然的一部分了.依照自然原则,人们两方如果已满足了各自的需要,就应该停止交换〔,不进行无限制的牟利贩卖〕.
在社会团体的初级形式,即家庭中,全家的人共同使用一切财物,交易技术很显然是不需要的.后来团体扩大〔到成为村坊〕,交易行为就有可能发生;一个村坊由各个部分(家庭)组合起来,每一部分(家庭)所有财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各不相同,因此,有时就需要进行交易......这样的物物交换,在野蛮部落(民族)中,迄今仍然流行着:他们用酒换麦或用麦换酒,或者用其它类似的生活必需品换取另外一些必需品,交易进行到相互满足生活要求为度,两方都直接以物易物〔在交易之间,货币是没有的〕.这样的交易既然不是获得金钱的致富方法,那也就不是违反自然的.这种简单的交易继续发展,我们就可以料想到它会演变而成比较繁复的另一种致富方法("获得钱币"的方法).〔人们逐渐需要作远距离的交易.〕一地的居民有所依赖于别处居民的货物,人们就从别处输入本地所缺的货物,为抵偿这些输入,他们也必须得输出自己多余的产品,于是〔作为中间媒介的〕"钱币"就应运而生了.〔钱币制度的来历是这样的:〕凡是生活必需品往往是笨重而难于运输的,大家因此都希望有某种本身既有用而又便于携带的货物作为交易余物及购取所缺货物的中介货物.于是人们发现铁.银以及类似的金属合乎这种要求.起初这些金属就凭其大小轻重来计值;最后,为免除大家分别秤量的烦劳,每块既经秤量的金属就各个加上烙印,由这种烙印表明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