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大伯的小屋(上)- 译本序
一九○七年,我国留日学生曾孝谷曾将《黑奴吁天录》改编为五幕话剧,由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在东京演出,是为我国话剧运动先声.后又传到国内,在上海等地上演,对当时留日学生和国内同胞的民族觉醒起过很大促进作用.一九三二年,这个戏还在中央苏区所在地瑞金上演过,使当时苏区的民众认清了美帝国主义民族歧视的实质.曾孝谷改编的这个剧本,据说还是比较忠实于原着的,可惜没有留传下来.一九六一年,当时"春柳社"成员之一的欧阳予倩先生又重新将此书改编成剧本,改名为《黑奴恨》,由中央实验话剧院在北京上演,以纪念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周年.
时隔一百三十年,这本脍炙人口的巨著在我国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译本,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一九五六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约译者承译此书,一九五八年脱稿.此书未能如期出版.稽延二十余秋,因原译稿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焚毁,现在这个本子是重译的.
顺带交代一下译名的问题.林纾的译名《黑奴吁天录》早已在我国流行了,本可袭用;但因文字太古,不一定适合今天情况.《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译名也已流传较广,但英语中"uncle"一词,可指叔父.伯父.舅父.姑父.姨父中任何一位,从原作内容看来,称汤姆为"uncle"的人主要是他第一个主人谢尔贝的儿子乔治,而汤姆较谢尔贝大八岁,所以乔治应叫他"大伯"才对;况且汤姆在庄园上的黑奴中是比较年长而受人尊重的人,因此大多数黑孩子都应称他"大伯",故改成今译名.
译 者
一九八二年四月四日于北京大学
原 序
正如书名所揭示的,这个故事的场景,是落在一个素为文雅的上流社会所不齿的种族之中;他们来自异域,其祖先生长在热带的烈日之下,带来了(并传给他们的子孙后代)一种与专横跋扈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截然不同的民族性,因而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后者的误解和蔑视.
然而,一个美好的新时代正在诞生;当代文学.诗歌和艺术的感化力都和基督教"仁爱为怀"的伟大宗旨愈来愈趋于一致.
诗人.画家和艺术家们都在探索和褒扬生活中常见的仁爱行为;在小说的魅力下,散发着一种春风化雨般的影响;它对于基督教伟大的博爱精神的发展极为有利.
仁义之臂到处在发掘不平,伸张公义,抚慰贫苦,把卑贱.受压迫.被遗忘的人们的际遇公诸于世,以期激发世人的恻隐之心.
在这一广泛的运动中,人们终于记起了不幸的非洲人;在人类历史朦胧的远古时期,非洲人曾是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这一竞赛的创始者;然而近几百年来,却在一部分文明而信奉基督的人类脚底下当奴隶,流血汗,徒然无效地乞求怜悯.
不过,作为他们的征服者和恶东家的那个优胜民族,终于对他们产生了恻隐之心;她已认识到:对于世界万国来说,保护弱小要比欺凌弱小高尚得多.感谢上帝,奴隶贸易终究遭到了人类的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