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大伯的小屋(上)- 译本序
本书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存在一些缺点.首先一点是,由于斯陀夫人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具有强烈的传布福音的愿望,因此,贯穿在全书中的说教色彩过于浓厚,有时使故事显得不够真实.比如伊娃这个人物,本来只是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作者把她写得那么严肃.圣洁,宗教修养那么深湛,不但自己笃信上帝,而且还给汤姆讲解《圣经》,用《圣经》上的道理感化托普西,临终的时候还念念不忘地劝她父亲做个虔诚的基督徒;读来似乎不象一个有血有肉.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却象是个偶像,是上帝派遣下凡来普渡众生的天使.这个人物看来是斯陀夫人脑子里臆造出来的,显得缺乏生命力;而且用那么长的篇幅加以渲染,未免有失比重,使故事显得拖沓.同样,作者由于自己的宗教偏见,赋予主人公汤姆的形象一轮虚假的光圈,俨然是一位圣徒似的,他那种逆来顺受的性格,和过于浓重的说教气味,使得后来在黑人中间产生了"汤姆大伯主义"这一个贬义词.另外象追捕乔治一家人的那个恶棍,被乔治打伤后,在基督教魁克派一个善心的老太太的护理下,竟被感化得改恶从善,从此洗手不干追捕黑奴的行当了.诸如此类的描绘,令人读来觉得说教气味太浓,有损于小说的艺术性和真实性.
另外一个弱点是:两个平行的故事线写得有失平衡.汤姆这条线索写得比较充实.真切,而乔治.伊丽莎夫妇这条线索就写得比较简略,显得有点单薄.尤其是汤姆遇难之后,关于乔治一家的动向,只是匆匆表过,给读者一种草草收场的感觉.
八
《汤姆大伯的小屋》一书传到中国来,是在它已经问世五十年之后的一九○一年(清光绪二十七年)间,由我国翻译界先驱林纾和魏易合作译成中文,名曰《黑奴吁天录》.由于故事动人,林氏文笔又流畅优美,出版后流传很广,对唤起国人民族觉醒起过巨大作用.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资本家在我国南方沿海各省诱骗许多贫苦人民去美国修铁路,对他们进行残酷剥削和迫害.后来美国发生经济危机,美国人掀起排华浪潮,把中国人关在木栅内加以屠杀.当时正值清朝末年,国势衰落,清廷昏庸无能,我国处在亡国灭种的危险关头,仁人志士无不忧心忡忡.林纾.魏易二氏译述此书,目的正是要唤起我国同胞猛醒,反对外族的侵凌和奴役.林氏在《黑奴吁天录》的译序中说:
......华盛顿以大公之心官其国,不为私产,而仍不能弛奴禁,必待林肯,奴籍始幸脱.迩又浸迁其处黑奴者,以待黄人矣.......黄人受虐,或加甚于黑人.
又说书中"累述黑奴惨状,非巧于叙悲,亦就其原书所著录者,触黄种之将亡,因而愈生其悲怀耳.方今嚣讼者已胶固不可譬喻,而倾心彼族者又误信西人宽待其藩属,跃跃然欲趋而附之,则吾书之足以儆醒之者,宁云少哉!"
他在书后的跋中又说:"余与魏君同译是书,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
《黑奴吁天录》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应.当时许多文人.读者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文,抒发自己读后的感触,他们不仅对美国黑奴的悲惨命运深表同情,而且引起了对自己民族命运的切肤之痛.不少人读此书时痛哭流涕,呼吁国人从迷梦中醒过来,以黑奴为前车殷鉴,认清帝国主义狰狞面目,团结一心,抵御外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