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大伯的小屋(上)- 译本序
尽管如此,美国种族主义者迫害和歧视黑人的现象并没有完全消灭.三K党及南方种族主义者鉴于公开迫害黑人的行动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因而转入地下活动,暗杀黑人的事件仍然层出不穷,种族隔离措施也并未绝逊.由于历史和教育等原因,很多黑人还找不到工作,或者不能享受与白人同工同酬的权利.因此黑人与白人在经济生活上还有很大悬殊.要争取真正的自由和平等,美国黑人还需要继续作不懈的斗争.
六
《汤姆大伯的小屋》一书问世之初,斯陀夫人就遭到美国南方大地主及其雇佣文人的詈骂和攻击,他们说她对美国南方及黑奴处境的描绘全系杜撰,完全不符合南方实际情况.为了答复这些人的责难,斯陀夫人于一八五三年发表了《〈汤姆大伯的小屋〉的解答》一书,用大量事实和资料证明了《汤姆大伯的小屋》中所描绘的情节的真实性.
读过《汤姆大伯的小屋》的人,恐怕都会觉得:斯陀夫人对美国南方的奴隶制度的描绘,是比较客观的.她既写了奴隶制残暴不仁的一面,也写了它较为缓和的一面.不错,她写了雷格里.哈里斯这样狠毒的庄园主和许多黑奴悲惨的遭遇,但她不是也写了谢尔贝夫妇和他们的儿子乔治.圣.克莱亚等一些比较善良的奴隶主和威尔逊这样比较开明的厂主吗?不是还描绘了成千上万具有社会良知.同情黑奴.帮助黑奴逃亡的普通美国人吗?
七
美国南方地主阶级的雇佣文人们攻击斯陀夫人《汤姆大伯的小屋》一书的第二点是:它纯粹是宣传品,毫无文学价值可言.我们并不这样认为.
《汤姆大伯的小屋》是一部具有一定艺术感染力的小说,这是不容抹煞的事实.如前所述,此书问世之初,一年内销售量达三十万册;其后译成二十三种语言,在美国和世界各国改编成剧本上演,影响深远,它在美国本国及世界各地激起无数正直的人们对奴隶制度的无比义愤,赢得了亿万读者的同情之泪.在我国也是如此.我国当时处于清末国势衰微之际,外侮频仍,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当时读者们读这本书,深有切肤之痛.一九○一年林琴南和魏易二位翻译此书时,一边译,一边流眼泪.很多读者也都是一面读,一面流眼泪.今译者在译述这本书时以及后来三度修缮过程中,每次都感动得涕泗横流,不能自已.本书的巨大艺术感染力,一百多年来自有历史作见证.现代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爱德门.威尔逊(Edmund Wilson)在其对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文学所写的评论集《爱国主义的血迹》(1962)一书中说得十分清楚:《汤姆大伯的小屋》尽管有其不足之处,但不失为一部具有巨大影响的文学作品,不能简单视为宣传品;它通过人物塑造和场景描绘,显示了整个一个时期的美国社会生活面貌.这种评价是比较中肯和切合实际的.
在全书布局上,斯陀夫人是颇具匠心的.作者通过穿插轮叙的方式,描述了两个黑奴不同的遭遇.对奴役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结局.这两个平行的故事差不多是独立的,但又是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的.肯塔基州温和的庄园主谢尔贝因负债累累,受人钳制,被迫卖掉庄园上最得力.最忠实可靠的黑奴汤姆和谢尔贝太太宠爱的使女伊丽莎的爱子小哈利来抵债.伊丽莎偷听到这个消息,就决定携子连夜逃走;伊丽莎的丈夫乔治.哈里斯也因不堪其东家的虐待和凌辱,乔装逃走了.途中夫妻不期而遇,在废奴派人士的帮助下,终于击败追兵,逃到加拿大,一家三口取得了自由.乔治后来与离散多年的姐姐爱密丽重逢;姐姐是个富孀,送他去法国留学.学成后,他不愿到美国去作"二毛子"(他是二代混血儿,肤色较白),决心到非洲利比里亚去,为建设一个非洲人的国家而努力奋斗.这是一个敢于为自己自由而斗争的有志黑人青年的道路,走向个人自由和民族解放的光明道路.汤姆被卖给了奴隶贩子海利,在被贩运往南方去的船上,救了一个落水的幼女伊娃,那小姑娘的父亲圣.克莱亚就买他为家奴,待他很宽厚.但不久圣.克莱亚不幸因劝架死于非命,汤姆的主母又把他拍卖出去,这次落到了暴戾的庄园主雷格里手中.由于汤姆生性正直,不肯屈服于雷格里的暴力之下,终于被活活打死.这是一条委屈求全.杀身成仁的道路.作者歌颂汤姆这个人物,因为他正直.善良,不畏强暴,不肯出卖灵魂;但是她看得很清楚:象汤姆这样一个正直.善良的黑奴,在美国当时的奴隶制度下,他的一生必然会以悲剧告终.汤姆的悲剧在当时的美国南方是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的.一个安分守己的黑奴,有可能遇上个好东家,生活比较安逸,然而好日子总是长久不了的,好心的东家会破产,会死亡,会发生各种意外,黑奴又得被拍卖;颠沛流离,骨肉离散是必然的趋势,最后落到恶东家的手里,不是被折磨死,便是劳瘁而死,想要摆脱这种命运,想要不当奴隶,只有走乔治这条斗争的道路.作者通过精心构思的故事结构,为黑奴指明了这样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