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诗选(上)-前言
综观他一生诗歌的创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生活分不开的.第一个阶段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至二十世纪初他退出群众反英运动止.第二个阶段基本上是他退出反英运动过着退避生活,一直到他再加入反英运动.当然并不是完全退避,他仍然参加社会活动,周游世界,只是不积极参加印度国内的政治活动而已.第三阶段从一九一九年后直至他逝世.
现在我们就把他的诗歌创作按照这三个阶段来谈一谈.
第一阶段可以他的《故事诗》为代表.在这里面,诗人从古代一些宗教比如佛教和印度教的传说中,从古代丰富的故事宝库中,选取了一些故事,写成了诗.对这些故事的理解当然是诗人自己的,与原来的含义可能完全不同.这一些诗的情节都是在某一方面动人心魄的,诗的技巧也是十分高超的.约略言之,诗人在这些诗里歌颂了民族英雄,特别是锡克族的英雄,宣扬了爱国主义,提倡了印度民族的大团结.比如《被俘的英雄》是歌颂反对莫卧儿的锡克族英雄农民般达的.《戈宾德.辛格》是歌颂锡克教祖师戈宾德.辛格的.泰戈尔也歌颂了人道主义,比如《轻微的损害》,这首诗讲到皇后把穷人的茅屋点着,国王惩罚了她,让她去做乞丐讨饭.《比丘尼》.《丈夫的重获》(杜尔西达斯救了一个想自焚殉夫的女子)等也都充满了人道主义的色彩.同情别人好像成了泰戈尔的天性.黛维夫人(《炉火边的泰戈尔》第151页)说,只要泰戈尔听说别人有病,即便是不认识的人,他也坐立不安,拚命查医书,找药方,直到病人好了为止.他这种人道主义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最后的一课》虽然主题不是宣扬爱国主义,但其中有这样的诗句:"但是,祖国啊,它现在风雨飘摇,软弱无力,它任人宰割,破碎支离."
同宣扬爱国主义有联系的是宣扬印回团结,只有印回真正团结起来,才能反英抗英.《戈宾德.辛格》中有这样的诗句:"尊贵的.卑贱的.婆罗门和锡克团结成一个."泰戈尔还同情锄着枯地的农民和凿着石头的筑路工人.他对穷人表现出一些同情心.在《无上布施》中他宣称穷人高于国王,宣扬穷人比富人要好.这种同情穷苦劳动人民的思想,在其他国家文学史上比较接近人民的诗人著作中也可以找到.比如中国的古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锄禾日当午"等等都是.泰戈尔同中国这样的诗人一样,当然只是从远处观察,而不是亲身感受,只是同情也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是难道能说有点同情心比没有同情心更有毒害吗?有人在这方面提出一些过于苛刻的形而上学的要求,我是万万不能同意的.
第二阶段的诗歌创作,是同他的退避生活相适应的.像第一阶段中的那些政治性强的诗歌不见了.他在这期间写了一些带有神秘意味的诗歌.有时候内容模糊,令人难以猜度.从这里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西方一些文学流派的影响,比如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纯诗.为艺术而艺术等等.在这些诗歌中最著名的当然是一九一二年出版的使他誉满欧洲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的《吉檀迦利》.在这一部号称难懂的诗集里,他着重宣扬了爱,一种抽象的.没有阶级性的爱.他也颂扬了儿童的天真无邪.一九一三年出版的《新月集》着重歌颂了儿童.有这个主题思想的诗歌占这部集子的绝大部分.泰戈尔毕生热爱儿童,替儿童们说话.他曾慨叹过:"他们(儿童们)什么都说不出,他们没有反抗的声音."(《炉火边的泰戈尔》第68页).其中包含多少对儿童们的同情啊!一九一六年出版的《飞鸟集》,风格依旧,但是主题思想好像有了点改变.里面一些诗简直像是格言,比如第五十七首:"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