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诗选(上)-前言
他退出政治运动,受到人们的误解与批评.他精神苦闷,对现实感到失望,甚至想在宗教中去寻求安慰.他考虑到人类的前途,想让世界成为一家.这些又都是难以实现的.在这十几年中,他的诗歌几乎都是歌颂爱情,歌颂儿童的.这些诗歌好像都是脱离了现实世界,不食人间烟火.很多诗只给人一种朦朦胧胧的美,至于究竟是什么意思,恐怕连诗人自己也有点说不清楚.我们把这第二阶段的诗歌归纳起来看一看,如果想找出一个特点的话,我们可以借用一句现成的话:菩萨慈眉.
到了第三阶段,随着泰戈尔重新生气勃勃地参加政治活动,诗歌的创作,不管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了一些改变.这个时期的诗歌,政治内容多了起来,他热情歌颂"刚强的女性".他不同意爱所有的人(《问》),他热情歌颂受压迫的少数民族(《山达尔女人》),再一次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他歌唱了多少年来受压迫受剥削的非洲:啊,你是隐藏在一块黑纱下面
使你的人类的庄严模糊成
耻辱的黧黑的幻象.
他对非洲怀着深切的同情心,他用愤怒的声音去痛斥那些侵入非洲的殖民主义者.一九三七年泰戈尔看到法西斯匪徒的罪恶活动,诗人发出了烈火般的咒骂.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侵略中国,残杀无辜的人民,诗人忍不住怒火中烧,用辛辣的诗句来讽刺这一帮匪徒整队到佛陀座前去祈祷胜利(《敬礼佛陀的人们》).对于帝国主义分赃的慕尼黑条约,诗人也加以申斥(《忏悔》).一九三九年,将近八十高龄的诗人欢呼新时代觉醒的黎明.一九四一年逝世前,诗人做了自我批评,批评自己没有走进田间农民.纺织工人.撒网的渔夫等等劳动者的院子:如果一位诗人不能进入他们的生活,他的诗歌的篮子里装的全是无用的假货.多么诚恳的自我反省啊!生活了八十年写作了六十多年的诗人,临终的诗给自己的一生竖了一块光辉的碑.诗人晚年的诗对人类前途充满了信心,对东方充满了信心,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对邪恶发出了诅咒.诗人整个第三阶段的诗歌,内容充满斗志,调子激昂慷慨,同以前的诗人判若两人.如果也用一句现成的话来标明它的特点的话,那就是:金刚怒目.
我上面已经讲到,泰戈尔的一些诗,特别是在第二阶段的诗,是非常难懂的.诗都写得朦朦胧胧.模模糊糊,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我们应该怎样看这个问题呢?诗比散文要难懂得多,这是古今中外的通例.中国古人说:"诗无达诂",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诗主要靠形象思维,逻辑性在这里不像在科学论文中那样重要.中国古代有一些诗只有名词,没有动词.名词之间的关系只有靠读者的想象去填充.因此就产生了难读的问题.此外,诗人对诗的看法,也是很不相同的.泰戈尔认为:"真理是,诗的作用就是让人高兴."他又说:"了解诗的主要途径是去欣赏它."(《炉火边的泰戈尔》第99页)他的意思似乎是诗歌不一定有什么教育意义,写得朦朦胧胧,模模糊糊,只要能给人以美感享受,也是可以的,这样做诗的目的也算达到了.实际上,不管诗人承认不承认,诗总是要有所宣传的,表达诗人的思想和观点的,不承认这一点也是不可能的.泰戈尔当然也不例外.他要宣传的东西,我上面已经做了些分析.足证诗不只是完全供人欣赏的,他也同别的诗人一样,执着于要宣传一些什么,反对一些什么.第一阶段的诗可以看到这个情况,第三阶段的诗更特别突出.那些像火焰一般炽燃.像利刃一般锋利的诗句难道仅仅是供欣赏的吗?难道仅仅是取悦于人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