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_克利斯朵夫(四)-卷四-反抗-第一部

儿童资源网

约翰_克利斯朵夫(四)-卷四-反抗-第一部


    除了这些根本没法长成的怪物以外,他又写了许多小品,直接表现那些一刹那的......实际是最永久的......情感,写了许多歌.在这儿,跟别的地方一样,他竭力一反流行的习惯.他重新采用别人已经谱成音乐的著名的诗篇,狂妄的要跟舒曼与舒伯特作法不同而更真切.有时他把歌德笔下的富有诗意的人物,把迷娘或《威廉.迈斯特》中的竖琴师等等(歌德所作小说《威廉.迈斯特》,述一意大利伯爵洛泰利奥因女儿迷娘自幼被吉普赛人拐走,乃扮作行吟诗人,手弹竖琴,周游各地寻访,卒获团聚.迷娘卒与大学生威廉.迈斯特结为夫妇.十九世纪法国音乐家托玛采用此故事谱成歌剧,题作《迷娘》.),刻划出他们明确而骚动的个性.有时他也制作一些爱情的歌,灌输入犷野而肉感的气息,把贫弱的艺术家与浅薄的群众素来心照不宣的蒙在情歌上的感伤色彩,一扫而空.总而言之,他要使人物与热情为了他们本身而存在,不让那般星期日坐坐啤酒店,危机会随便发泄一下感情的德国家庭当做玩物.
    但他往往觉得诗人的作品太文雅,宁愿采用最简单的题材,什么古老的歌,在善书里谈到的年代悠久的敬神的民谣;他特意不用它们原有的赞美歌性质,而大胆的用世俗的,活泼的手法去处理.或者他利用一些成语,甚至随便听到的几句话,民众的对白,儿童的感想:这一类笨拙而平淡的语言例反透露出最纯粹的感情.在这等地方,他是得其所哉了,他自己不觉得,可的确达到了深刻的境界.
    好的也罢,坏的也罢,......坏的居多,......他所有作品都充满着生命力.当然不是全部新鲜的东西,那还差得远呢.克利斯朵夫往往就因为真诚而显得平凡;有时他不惜采用人家早已用过的形式,因为他觉得这种形式能够准确表现他的思想,而且因为他的感觉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他无论如何不愿意求新奇,以为只有平庸之极的人才操心这种问题.他但求说出自己的感觉,决不问前人有没有说过.他很骄傲的相信,这才是求新奇的最好的办法;世界上不是永远只有一个克利斯朵夫吗?凭着青年人目空一切的气概,他认为古往今来还一无成就,一切还得开始或是从头再做.因为觉得内心这样的充实,人生这样的无穷无极,他就处于得意忘形的,欢欣鼓舞的境界.时时刻刻都在欢欣鼓舞.这种心绪也用不着快乐来支持,便是悲哀它也能够适应:他的力是他欢欣鼓舞的泉源,是一切幸福,一切德性之母.生活罢,尽量的生活罢!......凡是感觉不到自己有这种力的醉意,这种生的欢欣(哪怕是极痛苦的生活)的人,便不是艺术家.这等于一块试金石.必须不问欢乐与痛苦都能够欢欣鼓舞的,才是真正的伟大.门德尔松或勃拉姆斯,仅仅象十月的雾,象淅沥的细雨,从来没有这种神通.
    这种神通克利斯朵夫却是有的;他以天生的戆直冒昧的性格,尽量在人前显露他的快乐.他不觉得这种举动有什么恶意,只是想跟旁人分享他的快乐.他没想到这种快乐会伤害大多数没有这快乐的人.同时他也不管别人高兴不高兴;他就是极有自信,认为把自己的信念告诉人家是挺自然的.他把自己的丰满和一般音符制造家的贫弱作了一个比较,觉得要人家承认他的优越是极容易,太容易了.只消把自己拿出去就行.
    于是他就把自己拿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