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二)-第二部-在少女们身旁-第二卷
埃尔斯蒂尔的画室在我眼中,犹如世界上某种创新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从我们见到的各种杂乱无章的事物之中,他从这里抽出在沙滩上砸碎自己丁香色泡沫的大海波涛,从那里抽出一个着白色人字纹布上装.臂肘支在船甲板上的青年,将它们画在各个长方形的画布上.这些长方形横七竖八地放在那里.青年的上装和飞沫四溅的浪涛,虽然失去了人们认为存在的内容,波涛再也不能溅湿,上装再也不能给任何人穿,但它们仍然继续存在,并因此而得到新的尊严.
我走进去的时候,创作大师手中正握着画笔完成落日的形状.
四面的窗板几乎完全关闭着,画室相当凉爽,只有一个地方,强烈的阳光在暗色的墙上印上那鲜艳而又转瞬即逝的装饰;只有一个长方形的小窗开着.小窗四周忍冬环绕,朝着一条大街,下面是花园一角.因此画室的绝大部份暗淡无光,空气透明,结成完整的一团,但在阳光将它嵌镶的裂缝处,既潮湿暗淡又闪闪发光,好似一大块水晶岩,其中的一面已经经过雕琢,磨平,此处彼处像一面镜子在闪烁,放出七色光,应我的要求,埃尔斯蒂尔继续作画,我则在这半明半暗中转来转去,在这幅画前停留一会,又在另一幅画前停留一会.
我四周的画都是他的作品,大部份并不属于我最期望看到的类型.这些画,正如在大旅社桌子上扔着的一本英国艺术杂志所说,属于他的第一和第二画法,即神话画法和受日本影响的画法(日本艺术首次在法国出现是1855年的万国博览会.在利沃里街开了一个叫《中国之门》的店铺,中国的小玩艺儿突然盛行起来.1867年与1878的万国博览会,日本馆得到极大成功,日本艺术在法国风行.有的学者认为惠斯勒(他于1883年在法国定居)对于日本艺术在法国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作用.).据说,这两种画法,在德.盖尔芒特夫人的收藏中,均得到精采的体现.当然,他画室中的作品,几乎全是在这里,在巴尔贝克取的海景.但我从中仍能辨别出,每一景的魅力都在于所表现的事物有了某种变化,类似诗歌中人们称之为的暗喻.如果说天父创造了每一事物,同时又给了它们一个名称,埃尔斯蒂尔则重新创造了它们,脱去了其名称,或者赋予它们另一个名称.表示事物的名称总是与理性上的某一概念相呼应,而理性与我们的真正印象是格格不入的,这又使我们不得不把一切与这个概念不相关的东西从事物中排除出去.
在巴尔贝克旅馆里,早晨,弗朗索瓦丝将遮住阳光的毯子拿掉时,晚上,我等待着与圣卢一起外出的时刻到来时,我伫立窗前.由于光线的作用,有时我错把大海颜色更深的那部份当成了遥远的海岸,或者满怀欣喜地凝望着蓝色的流动的一片,不知那是海还是天.很快,我的理性将各个成份重新区分了开来,而我的印象则又取消了这种区别.在巴黎也是如此.有时我在自己房间里听到一场争吵,几乎是骚动,直到我将这声音与其原因联系上为止,例如一辆马车行驶到近前,我才能将那尖厉刺耳的斥骂声从这个声音里排除出去.我的耳朵确实听到了那尖厉刺耳的斥骂,而我的理性知道,车轮不会产生这样的声音.人们一如其本色富有诗意地见到大自然的时刻是罕见的,埃尔斯蒂尔的作品正是由这样的时刻组成.此刻在他身边的各幅海景中,他最常用的比较之一,正是海天对比,而取消了二者之间的任何分界线.正是在同一幅画中,心照不宣地.不倦地重复这种对比,才在他的画中引进了形式多种多样的高度和谐.埃尔斯蒂尔的绘画在某些爱好者心中引起热烈反响,其原因正在于此,有时这些人自己反倒没有明确认识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