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一)-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第一卷-第一章
妈妈坐在我的床边;她拿了一本《弃儿弗朗沙》.发红的封面和莫名其妙的书名,在我的心目中,给弗朗沙平添一种明显的个性和神秘的魅力,我还从未读过名副其实的小说.过去听说乔治.桑是典型的小说家,仅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我想象《弃儿弗朗沙》中一定有某种难以界定的.引人入胜的内容.用来煽起好奇之心或恻隐之情的叙述手段,某些令人不安和催人惆怅的表达方法,有点知识的读者一眼就看出这些同别的许多小说一样;可是在我眼里,它们却是感人肺腑的一种外
观,流露出《弃儿弗朗沙》所特有的本质.我并不把一本书看成一件有许多同类的事物,而把它们当作与众不同的人,其存在的理由只在于它自身.在书中那些日常事件中,司空见惯的情节里,短而又短的字里行间,我感到一种奇特的语调,别具一格的抑扬顿挫.故事在展开,我却觉得晦涩费解,更何况我往往一连读上几页,心里都在想别的事.这样分心的结果造成连贯情节的中间出现一段段接不上茬的空隙,再加上妈妈朗读时凡描写爱情的地方都略去不念,空隙更有增无已,所以磨坊姑娘与那小伙子之间各自的态度发生令人费解的变化,在我看来就好象打上了非常神秘的印记;其实,他们之间萌生的爱情得到了发展,足可解释那些变化,我却一厢情愿地设想神秘的根源出自"弃儿"这个名称.我不知道这个名称的含义,只觉得听来受用;我不明白那个小伙子为什么叫"弃儿",这称号给他披上了一层鲜艳.绚丽和迷人的色彩.
我的母亲朗读时固然常常不忠实于原文,可是她朗诵起来也着实令人钦佩.凡读到感情真挚处,她不仅尊重原意,而且语气朴实,声音优雅而甜润.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倘若有人(且不说什么艺术品)引起她类似的爱怜或钦佩,她也能从自己的声音.举止和言谈中,落落大方地避免某些东西,做到恭谦待人:为了不使曾经遭受丧子之痛的母亲勾起往日的旧恨,她避开活泼的词锋;为了不使老人联想到自己已届风烛残年,她不提节日和生日;为了不使年壮气盛的学者感到兴味索然,她不涉及婆婆妈妈的话题.她如此恭谦大度,实在令人感动.同样,我的母亲读乔治.桑的散文,还能读出字里行间所要求的种种自然而然的温情和豁达亲切的意蕴.乔治.桑笔下充满善良和高雅的情操,外祖母的教诲早已使妈妈学会把这两种情操看作生活中的高尚品格(直到后来我才让妈妈明白它们在文学作品中未必是高尚的品格),所以她朗读时细心地从声音中排除掉一切狭隘情绪和矫揉造作的腔调,以免妨碍感情的洪流涌进字里行间.乔治.桑的字字句句好象是专为妈妈的声音而写的,甚至可以说完全同妈妈心心相印.为了恰如其分,妈妈找到了一种由衷的.先于文字而存在的语气;由它带出行文,而句子本身并不能带出语气;多亏这种语调,她在朗读中才使得动词时态的生硬得到减弱,使得未完成过去时和简单过去时在善中有柔.柔中含忧,并引导结束的上一句向开始的下一句过渡;这种过渡,有时急急匆匆,有时却放慢节律,使数量不等的音节服从统一的节奏,给平淡无奇的行文注入持续连贯.情真意切的生气.
我的悲哀一俟平息,我便沉溺在妈妈伴我过夜的温情之中.我知道如此夜晚不可再得,我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在夜间如此凄凉的时刻有妈妈在房中相伴;这种心愿同生活的需要和大家的期望太对立了,简直是南辕北辙,所以那天夜间我暂得的满足不过是勉强的例外.明天我的苦恼照常还会出现,而妈妈却不会再留在这里.但是只要我的焦虑一时得到平息,我就不知焦虑为何物了;况且明晚毕竟还远,我心中盘算:到时候再想办法,时间并不会给我带来更大的神通,因为事情毕竟不由我的愿望决定;只是现在事情还没有落到我的头上,这就更使我觉得侥幸避免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