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一)-编者的话

儿童资源网

追忆似水年华(一)-编者的话


纪德是比较保守的资产阶级作家,以骄傲出名,他不屑读罗曼.罗兰的作品,曾经斥责罗曼.罗兰"没有风格".纪德平时轻易不恭维人,为什么他对普鲁斯特赞不绝口呢?这也是"令人诧异"的.当然,纪德夸奖普鲁斯特的作品艺术性强,并不直接联系到有没有主要情节这个问题.但是纪德的艺术观是保守的,而传统的法国小说向来以主要情节为骨干.《似水年华》舍弃了主要情节的结构,没有引起纪德的反感,反而大受赞赏,可见小说去掉主要情节并没有损失其艺术魅力.在这方面,《似水年华》的艺术创新是成功的.顺便指出,纪德自己于1925年发表长篇小说《赝币犯》,也放弃一部小说中由一个主要情节贯彻始终的传统结构,而同时用几个情节并驾齐驱.只听人们说《赝币犯》新奇,却从来没有人说过《赝币犯》艺术美.这就从反面证明有没有主要情节与作品的艺术质量之高低优劣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必要从别的方面寻找《似水年华》的艺术价值受人肯定的理由.
  法国评伦家高度评价《似水年华》的艺术水平者不止纪德一人.本文不可能一一列举,只能略述数例.
  法国著名传记文学家兼评论家A.莫罗亚(1885—1967)在1954年巴黎伽里玛出版社出版的《七星丛书》本的《似水年华》序言中写道:"一九○○年至一九五○年这五十年中,除了《似水年华》之外,没有别的值得永志不忘的小说巨著.不仅由于普鲁斯特的作品和巴尔扎克的作品一样篇帙浩繁,因为也有人写过十五卷甚至二十卷的巨型小说,而且有时也写得文采动人,然而他们并不给我们发现'新大陆,或包罗万象的感觉.这些作家满足于挖掘早已为人所知的'矿脉,,而马塞尔.普鲁斯特则发现了新的'矿藏,."这也是强调《似水年华》的艺术优点就在于一个"新"字.然而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不在于单纯的创新,也不在于为创新而创新,更不在于对于传统的优秀艺术传统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从零开始的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灵魂,然而创新绝不是轻而易举的,绝不是盲目的幻想.《似水年华》的创新是在传统的优秀艺术基础上的发展.
  法国诗人P.瓦莱里(1871—1945)和著名评论家.教授A.蒂博岱(1874—1936)都在他们的评论中夸奖《似水年华》的艺术风格继承了法国文学的优秀传统.纪德和蒂博岱都提到普鲁斯特和十六世纪的伟大散文作家蒙田(1533—1592)在文风的旷达和高雅方面,似乎有一脉相承之妙.还有别的评论家甚至特意提到普鲁斯特受法国著名的回忆录作家圣.西蒙(1675—1755)的影响.
  本文笔者在读《似水年华》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对,就觉得作者的文笔给人以似曾相识的印象:不知在何处已经见识过这种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的文章.愈往下读,这个印象愈明确,于是就想起十七世纪法国著名书简作家塞维尼夫人(1626—1696)的《书简集》.不料读到第四卷时,果然在小说中发现了塞维尼夫人的名字.原来普鲁斯特的外祖母酷爱塞维尼夫人的书简.每逢外出旅行,总要把厚厚几册塞维尼夫人《书简集》随身带走,抽空阅读.后来外祖母去世,普鲁斯特的母亲把塞维尼夫人《书简集》珍藏起来,视如传家之宝.她对普鲁斯特说,外祖母在世之日,给她女儿(即她本人)写信时,常常引述几句塞维尼夫人书简中的名句.可以想见,塞维尼夫人是普鲁斯特从小就比较熟悉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