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一)-编者的话
续",法语La duree.)
,所谓生命,就是延续与记忆(柏格森的一部重要论着;《物质与记忆》发表于1897年.)
.如果没有记忆,思想中就没有"昔"的概念.没有"昔"也就没有"今","今""昔"两个概念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昔"与"今"的结合,就没有延续的概念,也就没有生命.所以有人说,普鲁斯特生命的最后十五六年是关在斗室中度过的,他把窗帘都掩上,室中无光,白昼点灯,他的时钟与我们的时钟不同,我们的时钟上的指针是向前走的,他的时钟的指针是向后退的.他愈活愈年轻,复得了失去的时光,创造了断的生命.
《似水年华》和传统的小说不同,它虽然有一个中心人物"我",但没有贯彻始终的中心情节.只有回忆,没有情节.这是普鲁斯特对于法国小说的创新,但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表现他对于生命的特殊感受而创造的新艺术手法.
笔者浅学寡识,不敢说世界各国的小说自从产生以来,毫无例外,必然是以故事情节为主体.但是在我国和法国文学史上,似乎可以肯定在二十世纪以前,并无不以情节为主体的小说.所以没有主要情节的小说《似水年华》是大胆的艺术尝试.本世纪五十年代法国文坛上出现了新小说派,引起国际间广泛注意.新小说派作品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没有主要情节,只有支支节节的叙述.论者认为新小说派受了《似水年华》的启发.据笔者见到的材料中,新小说派作家并没有自称受普鲁斯特的影响.他们公然宣称反对法国传统小说的艺术模式,尤其是指名反对巴尔扎克的艺术路线,而这种反对的主要表现在于取消作为小说骨干的主要情节.由此可见,新小说派为创新而创新,所以和《似水年华》没有主要情节不能混为一谈.《似水年华》的创新是内容决定形式,由于作者心中酝酿新的内容,所以自然而然用新的形式来表现.
事实说明意图,客观效果说明动机.事实是风靡于五六十年代法国文坛的新小说派始终没有产生过一部有价值有分量的杰作.新小说派哗众取宠,喧闹一时,却没有创作过一部能与《红与墨》,《包法利夫人》之类的十九世纪小说名著媲美的作品,也没有产生过一部具有《似水年华》的艺术水平的作品.而七卷本的巨型小说《似水年华》在陆续出版过程中,它的清新的艺术风格,已经赢得当时重要评论家的同声赞美.作家A.纪德(1869—1951)在他的当代文学评论集《偶感集》(《偶感集》于1924年由巴黎伽里玛出版社出版.)
中写道:"普鲁斯特的文章是我所见过的最艺术的文章.艺术一词如果出于龚古尔兄弟(兄弟二人.兄,埃德蒙.龚古尔(1822—1896),弟,儒尔.龚古尔(1830—1870),两人共同署名,发表小说多种.)
之口,使我觉得可厌.但是我一想列普鲁斯特,对于艺术一词就毫不反感了."又说:"我在普鲁斯特的文章风格中寻找缺点而不可得.我寻找在风格中占主导地位的优点,也没有找到.他不是有这样那样的优点,而是一切优点无不具备......并非先后轮流出现的优点,而是一齐出现的.他的风格灵活生动,令人诧异.任何另一种风格,和普鲁斯特的风格相比,都显得黯然失色,矫揉造作,缺乏生气."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