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一)-编者的话

儿童资源网

追忆似水年华(一)-编者的话


  《追忆似水年华选篇》的编选者,法国文学评论家拉蒙.费南代在《选篇》的前言中指出,"《似水年华》写的是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地受溺爱的孩子缓慢成长的过程,他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们的存在."总的说,这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的小说,从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开始,一直写到他晚年的心情.他三十多岁由于严重的哮喘与气管炎,怕见阳光,怕吹风,把自己囚禁在斗室中,白天绝对不出门,也尽量少接见来访者,实际上从那时起,他已经与世隔绝.《似水年华》,这是一个自愿活埋在坟墓中的人,在寂静的坟墓中回想生前种种经历与感受的抒情记录.
  在拉封.蓬比亚尼出版社出版的著名《作家辞典》中,写普鲁斯特评传的乔治.卡都衣是这样给《似水年华》作者下定义的:"他对于遗忘猛烈反抗;这种为了生活在时间的绝对性中而进行的狂然与不懈的努力,就是《重现的时光》主要意义."《重现的时光》是《似水年华》最后一卷的标题,是全部小说画龙点睛之所在.哪一个伟大的真正的艺术家,不用自己的血肉,自己的灵魂来创作使自己毕生事业可以传之后世的作品呢?一言以蔽之,艺术不是别的,而是对生命热烈的爱之表现.艺术作品不是别的,"美"不是别的,而是引起观赏者对生命热爱的一种手段.关于这一点,《似水年华》不是表现得很彻底,很动人吗?
  阿纳多尔.法朗士(1844—1924)(《似水年华》提到的作家贝戈特,就是影射法朗士的.)
是普鲁斯特在文学界的长辈和好友,对文坛上初露头角的普鲁斯特曾经起扶持作用.法朗士把普鲁斯特的小说比作温室中培养的花朵,象兰花一样,有"病态"的美.可是突然间,"诗人(指普鲁斯特)射出一支箭,能穿透你的思想和秘密愿望......."这是指出小说家普鲁斯特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深度,决非一般泛泛之辈可比.
  有二十世纪蒙田之称的哲学家.随笔家阿兰(1868—1951),认为普鲁斯特从不直接描写一件客观事物,总是通过另一事物的反映来突出这一事物.普鲁斯特一贯通过自己的感觉表现客观世界.他认为对绝对客观世界的研究是科学家该做的工作,文学家只能老老实实反映他自己感觉到的事物,这是最真实的表现方式.所以评论家莫理斯.萨克斯(1906—1945)说普鲁斯特是"奇怪的孩子","他有一个成人所具有的人生经验,和一个十岁儿童的心灵."
  一个深于世故的人可以成为事业家,政治家,可是成不了真正的艺术家.哪怕老态龙钟的艺术家,往往也保持着一颗比较天真的心,甚至带几分稚气.普鲁斯特就是这类人.在他晚年,离去世不久的日子里,他还津津有味回想在贡布雷的别墅中,早晨起来喝一杯泡着"玛德莱娜"(
用面粉,鸡蛋和牛奶做成的糕饼.)
的热茶,使他尝到毕生难忘的美味.这种对往事亲切而多情的回味,是他创作《似水年华》的主要线索.这种情趣,读者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是找不到的.评论家把《似水年华》和《人间喜剧》相比,发现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人物众多,主要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等等.但是《似水年华》和《人间喜剧》之间有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巴尔扎克着重于从事物的外部现象观察世界.描写世界;普鲁斯特则刻意突出内部世界,增加小说的画面的深度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