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一)-编者的话
古人有言,人生五十岁以前周游世界,认识社会;博览群书,积累知识.五十岁以后,可以深居简出,闭门著述.法国文学史上有不少名作家大致是这样安排一生的:先游历读书,中年以后开始著述.十六世纪的蒙田(1533—1592)和十八世纪的孟德斯鸠(1689—1755)都是这方面著名的例子.普鲁斯特的一生基本上也是这样安排的,所不同者,第一,他的寿命较短,五十一岁就去世了;其次,他自幼体质孱弱多病,未能周游天下.他生长于巴黎"上流社会"的富裕家庭,从小养尊处优,过着纨子弟
的生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出入于所谓上流社会的交际场合,成为沙龙中的宠儿.由于他聪慧俊秀,深得沙龙中贵妇人们的欢心,《在少女们身旁》(《似水年华》第二卷书名,发表于1919年.)
过安闲日子,积累了丰富的上流社会生活感受,从那时起,二十岁左右的普鲁斯特就产生终生从事文学创作的意愿.
大约从三十五岁起,到五十一岁他去世,普鲁斯特由于患有严重的哮喘病,终年生活在一间门窗经常不打开的房间中.清新空气容易引起他犯哮喘,更不用说刮风下雨.他足不出户的自我禁锢生活,持续了十五年之久.在这十五年期间,普鲁斯特生活在回忆中,回忆他童年.少年以及青年时期的经历.由于他的身世,他所接触的大致是三类人:贵族家庭的后裔;非常富裕的财务金融界人士;少数享有盛名的文人与艺术家.十五年的禁锢生活,使这位身患痼疾的天才文人省悟到,他的前途就是在这间华丽舒适的病房同时也是囚室之中,等待死亡.他除了缓慢地,平静地等待死亡来临之外,他没有别的生活,没有别的前程.他是一个极其敏感的人,为什么他能在锦锈的床上,过着卧而待毙的"生活"十五年而不觉得沉闷.苦恼甚至烦躁不安,反而其乐融融呢?难道他整天躺在床上在做美梦吗?不,他自己知道生命已经没有前途的人决不可能做关于未来的美梦,所以老年人是不会做美梦的.普鲁斯特虽然只是中年人而不是老人,可是他早已知道他的痼疾难愈,所以对生活的前程已经不抱希望.他唯一的希望在于利用他的非常特殊的生活方式,写成一部非常特殊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就是《似水年华》,全称《追忆似水年华》.在他的计划中,这是一部极其庞大的多卷本小说.果然,他用了十五六年的漫长时间,分秒必争地写完了这部小说的全稿.
由于疾病的限制,普鲁斯特被迫长年累月囚禁在斗室中,不能开展任何活动,久而久之,他的思想中充满对于过去生活的回忆,而且对于人生形成了一种非常奇特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真正的生命是回忆中的生活,或者说,人的生活只有在回忆中方形成"真实的生活",回忆中的生活比当时当地的现实生活更为现实.《似水年华》整部小说就是建筑在回忆是人生的菁华这个概念之上的.
普鲁斯特是一位博览群书的作家.法国评论家们常常提到《似水年华》的作者受十九世纪末年风靡一时的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森(1859—1941)的影响,这是完全可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似水年华》是一部哲学意味深重的小说.正相反,这是一部生活气息极其浓厚,极具强烈的小说.在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中,令人读过之后永生难忘的.真正有价值有分量的小说,都是从热气腾腾的真实生活中出发,在生活的熔炉中锻冶而成的.从某一个哲学概念,或某一个政治概念出发的小说,既不可能有真实的人生价值,也不能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即使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而名噪一时,也肯定经不起时间考验.我们赞赏和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反对"为艺术而艺术",所以我们重视从真实生活中产生,有强烈的生活气息的名著《似水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