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一)-编者的话
普鲁斯特另一个爱用的手法是借助艺术品说明实在的事物.在他生活的那个"想象博物馆"的时代,凡是有教养的人都能理解美术作品提供的参考依据.为了让读者领会奥黛特的美色,普鲁斯特提到波堤切利;为了描绘布洛克的古怪,他抬出贝里尼的《穆罕默德二世》.他把弗朗索瓦丝的谈话比做巴赫的赋格曲,把夏吕斯先生投向絮比安的眼色比做贝多芬戛然而止的乐句.大画家和大音乐家把我们领进位于词语之外的世界,没有他们我们不可能进入这个世界.普鲁斯特经由美学达到玄学.这条路选得不坏.
所以隐喻在这部作品里占据的地位相当于宗教仪式里的圣器.普鲁斯特眷恋的现实都是精神性的,但是因为人既是灵魂,又是肉体,他需要物质性的象征帮助他在自身和不能表达的东西之间建立联系.普鲁斯特最先懂得,任何有用的思想的根子都在日常生活里,而隐喻的作用在于强迫精神与它的大地母亲重新接触,从而把属于精神的力量归还给它.雨果出于本能也懂得这个道理,但是普鲁斯特通过智力和使用方法达到同一个目的了.
五
阿兰曾经指出,小说在本质上应是从诗到散文,从表象到一种实用的.仿佛是手工产品的现实的过渡.普鲁斯特是纯粹的小说家.没有人比他更善于帮助我们在自己身上把握生命从童年到壮年,然后到老年的过程.所以他的书一旦问世,便成为人类的圣经之一.他简单的.个别的和地区性的叙述引起全世界的热情,这既是人间最美的事情,也是最公平的现象.就象伟大的哲学家用一个思想概括全部思想一样,伟大的小说家通过一个人的一生和一些最普通的事物,使所有人的一生涌现在他笔下.
"试论《追忆似水年华》"
试论《追忆似水年华》
(代 序)
罗大冈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的《追忆似水年华》(以下简称《似水年华》)确实是一部不同凡响的小说.不但在法国,即使在国际间,都认为《似水年华》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这早已成为定论.英国的法国文学专家乔伊斯.M.H.雷德在他所编写的《牛津法国文学辞典》中,就是这样评价《似水年华》的.
人们早就说过,小说是生活的镜子,也是现实生活的横断面,是生物学或生理学上的切片.无论是短篇或长篇小说,在它的有限的范围的,强烈地深刻地反映某一个生活机体或生命机体的特性,而且不是一般的生活机体或生命机体,而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的典型的生活或生命机体.在世界各国一切文学产品中,小说是人类生活的最切实可靠的见证.然而在各国文学史上,能够负担这样重要任务的伟大小说并不多见.举例说,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这样的小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也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是.普鲁斯特的《似水年华》也是这样的小说.这些伟大的作品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活生生的横断面.几乎可以说:都是人类生活有血有肉的切片.
在中国,研究介绍法国文学的专家们很少提到普鲁斯特和他的《似水年华》.当然更没有人翻译过这部巨型小说.这是一部很难译的书,不但卷帙浩繁,全书七卷二百万字左右,而且文风别具一格,委婉曲折,细腻之极,粗心的读者匆匆读一遍不可能领悟其中奥妙.至于翻译,更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