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下)-第三卷-第八篇-战争计划(草稿)-第九章
这正是我们主要要加以批驳的问题.把一个大规模的进攻与一个几何学上的四方形粘在一起,就陷入了错误的理论体系.
我们在第三篇第十五章中已经指出,几何要素在战略上不比在战术上那样有用.在这里,我们重复一下结论:值得重视的是各个地点上实际上取得的胜利,而不是各个胜利逐渐形成的几何形式,在进攻中特别是这样.
在战略的广阔范围内,各个部分的几何位置当然应完全由最高统帅来考虑与决定,任何次一级的指挥官都无权过问他的友邻部队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他只能依据指示无条件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这在任何场合都是确定不移的.假如由于这个原因引起了严重的不协调,那么,上级常常是可以及时采取补救办法的.因此,分散活动所产生的主要弊病是可避免的,这个主要弊病就是:影响事件进程的不是真实的情况,而是许多疑虑和推测,每个偶然事件不但影响到同它直接有关的那个部分,而且同时影响整体,次一级指挥官个人的弱点和个人的敌忾心具有着过于宽广的活动余地.
我们认为,只有当人们还没充分地.认真地研究过战史,没有把重要的与不重要的事物区分开,没有估计到人的弱点的全部影响的时候,才会认为上述看法是十分不合情理的.
一切有经验的人都会承认,要在分成几个纵队进攻时仅依靠各个部分的步伐一致来取得胜利,在战术范围就已经极为困难,那么,在各支军队的距离要大得多的战略范围内,就更困难或者根本是不可能的了.假如各个部分经常保持步伐一致是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那么,分兵进行的战略进攻就应该完全予以否定.可是,我们不能任意地完全否定这样的进攻,因为我们无法给以改变的情况很可能迫使我们采取这样的进攻,另一方面,即使在战术上,各个部分在作战过程中经常保持步伐一致也是不必要的,至于在战略上,如上面所说,就更没有必要了.因此,在战略范围,更加没有必要去重视各部分经常保持步伐一致的问题,更应该坚持给各个部分分配各自的任务.
在这里,我们对如何适当地分配任务还要作上一点重要的补充.
1793年与1794年,奥地利军队的主力在尼德兰,普鲁士军队的主力在上莱茵地区.奥军从维也纳开往孔代和伐郎兴时,在路上曾经同由柏林出发到兰道去的普军交叉而过.奥地利在尼德兰虽然可以防御它的比利时各省,而且还可以去占领法属弗郎德勒,但是,这些利益在当时并不是主要的.在考尼茨侯爵死后,奥地利大臣土古特为了要集中兵力而完全放弃了尼德兰.的确,奥地利人到弗郎德勒比到阿尔萨斯几乎要远一倍,在兵力受到严格限制,全都要靠现金维持的时代,他这样做决不是一件无关重要的小事情.但是,土古特大臣显然还抱有着另外的意图,他想把尼德兰置于危急的境地,从而迫使同尼德兰和下莱茵地区的防御利害攸关的国家作出更大的努力.可是他失算了,因为当时的普鲁士政府是绝对不会上当的.不管怎么说,这件事情的过程始终表明了政治上的利益对于战争进程所起到的影响.
普鲁士在阿尔萨斯没有什么要防御的,也没有什么要夺取的.1792年,普军曾在骑士精神的驱使下经过洛林向香槟进军,可是,当形势对这次进军不利时,普鲁士继续作战的兴趣就只剩下一半了.倘若普军是在尼德兰,它们同荷兰是有直接联系的,它们几乎可以把荷兰看作是自己的国土,因为普鲁士曾在1787年征服过荷兰.普军在尼德兰就可以掩护下莱菌地区,从而也就掩护了普鲁士王国最靠近战区的那部分国土.同时,普鲁士在这里就可以得到英国的资助,它们之间的同盟关系还可以比较巩固,就不致那么容易地变成普鲁士政府的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