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下)-第三卷-第七篇-进攻(草稿)-第二十一章
(5)引起敌人更强烈的抵抗.敌人有时会因为恐惧和惊慌而放下手中的武器,有时会受到热情的激励而奋勇拿起武器,并在第一次失败后进行比以往更激烈的抵抗.人民和政府的特性.国土的情况.国家的政治结合关系都是推测敌人可能采取何种行动的根据.仅第四.第五两个原因就使人们在战争中的这种场合与那种场合所制订的和应该制订的计划多么不同啊!有的人由于胆怯和所谓按部就班地行动因而失去了最好的时机,而有的人则因鲁莽而一步就坠入陷阱,后来如同刚从深水里拉上来的那样弄得狼狈不堪和惊慌万状.
在这里我们还必须指出,胜利者在危险过去以后,在为了扩大胜利成果正需作新的努力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松懈现象.倘若全面地观察一下这些互相对立的不同的因素,无疑会得出如下的结论:在一般情况下,利用胜利以及在进攻战中前进,都会使进攻开始的优势或者通过胜利取得的优势受到削弱.
这样我们必然会问:如果事情是这样,那么是什么东西促使胜利者继续地追求胜利,继续在进攻中前进呢?难道这能叫做利用胜利吗?在尚存的优势还根本没有被削弱以前就停止行动不是更好吗?
对这样的问题当然应这样回答:兵力的优势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假如不是打垮敌人,至少是夺取敌人的部分国土,这样做尽管对于军队当前的状况没有什么好处,但对战争和媾和却很有利.甚至当我们想要彻底地打垮敌人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也许每前进一步,我们的优势都会受到削弱.可是却不能想当然地从这里推论说,我方的优势必然会在敌人失败以前全丧失.敌人的失败可能来得早一些,若利用最后极小的一点优势可以击溃敌人,那么不利用这点优势就会是一个错误.
因此,在战争中原有的或后来获得的优势只不过是手段,不是目的,且这一手段必须用来达到目的.但是人们必须了解优势能保持到哪一点,因为超过了这一点所得到的不是新的利益,而是耻辱了.
战略优势在战略进攻中会逐渐消失,关于这一点,我们无需再举特殊的战例加以证明;这方面的大量现象却要求我们探讨它的内在原因.自打拿破仑出现以后,我们才看到了那种优势可以一直保持到敌人都被打垮时为止的文明国家之间的战争.在拿破仑以前,每一次战争都是以胜利的军队力图达到与敌人保持均势这一点而告终的,一旦达到了这一点,胜利的活动就停止下来,有时甚至还不得不再退却.胜利的这个顶点将来在所有不能以打垮敌人为军事目标的战争中也会出现,并且多数战争永远会是这样的.因此,从进攻转为防御的转折点是各个战局计划的自然的目标.
超过这个目标的努力不仅是力量的无效的发挥,不再能够带来任何成果,而且是力量的有害的发挥,会引起敌人的还击,据极普通的经验来看,敌人的这种还击往往会产生非常大的效果.后一种现象是极为普遍的,是理所当然的,并是很容易为人们理解的,因此我们不需详尽地论述它的原因了.可是必须指出,进攻者在刚刚占领的阵地上缺乏准备和他极为混乱的心情,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主要的原因.在这里通常起不寻常作用的是精神力量(一方面是情绪高涨,有时甚至发展到了自负的程度,另一方面是意志沮丧).进攻者在退却时的损失会由于上述原因而增大,假如他只是归还了夺得的东西,而未丧失自己的国土,那通常就该谢天谢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