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中)-第二卷-第六篇-防御-第二十四章
如果我们要把这些考察归纳成一个总的结果,那就是翼侧活动在下述情况下是最有效的:
(1)在防御里;
(2)在战局接近结束时;
(3)尤其是在向本国腹地撤退时;
(4)和民众武装相结合时.
关于对交通线胁迫的实施问题,我们只简单地谈几句.
这些活动必须由精干的别动队来进行.别动队可以分成若干的小队,进行大胆的机动,袭击敌人兵力不大的防守部队.运输队.来往的小部队,它们能够鼓舞民军,并协同民军进行活动.这样的小队主要是要队数多,而不是在于每队的兵力大,其编组必须保证既有可能集中几个小队进行规模比较大的战斗,又不致由于各队指挥官的自负和专断而过于阻碍集中.
下面,我们还要谈一谈对退却线的威胁.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在本章开始就已经提出的那个原则:即奉命在敌人背后进行活动的部队不能同时对敌人的正面发生作用.所以,对敌人背后或翼侧的活动不应该看作力量本身有什么增加,只能看作力量的使用提高了效用.因此,一方面是效果提高了,但是另一方面危险也增大了.
任何一种武力抵抗,只要不是直接的或简单的抵抗,要提高效果就一定要牺牲安全.翼侧活动就是这样,不论是用集中的兵力从某一面威胁敌人翼侧,还是用分割的兵力从几个方面包围敌人,要提高效果都必须舍弃安全.
可是,如果切断敌军退路不是单纯的佯动,而是认真的行动,那么,只有进行决定性会战,或者至少创造决定性会战所必需的一切条件,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正是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包含着较大的成果和较大的危险这两个因素.所以,一个统帅必须有各种有利条件做依据,才有理由采取这种行动.
在研究这一抵抗方式时,我们必须把前面提到的两种方式区别开来.第一种是,统帅企图用整个军队从身后进攻敌人,这种进攻有的是从侧面阵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占领的)发起的,或者是通过正式迂回敌人来进行的;第二种是,统帅把其兵力分为两个部分采用包围的部署,以一部分在敌军背后活动,以另外一部分在敌军正面活动.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效果的提高是一样的,或者是确切地切断敌人的退路,从而俘虏或击溃敌人大部分兵力,或者是迫使敌军为了逃避这种危险而大幅度地倒退.
可是,在这两种情况下危险的增加却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用全部兵力迂回敌人,那么危险只在于自己的背后暴露了,所以,这时一切都决定于双方退却线的对比情况.就像在相似情况下威胁敌人交通线时一切取决于交通线的对比情况那样.
如果防御者是在自己国内,那么无论在退却线上还是在交通线上,所承受的限制肯定都比进攻者要小,因此他更有能力进行战略迂回.然而,这个一般的对比还不足以作为建立有效方法的依据.所以,只有具体场合的总的对比才起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