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对作战的影响是极大的,所以这个问题在理论上非常重要.这种影响是一个能减缓军事行动进展的因素,所以它首先对防御有利.因而我们在这里要研究这种影响,但并不局限于山地防御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时在一些方面所得到的结论同一般人的意见是相反的,因此我们必须作深入的分析.
我们想先研究这一问题的战术方面,以便以后能从战略方面进行考察.
一个大的纵队在山地行军会遇到数不清的困难,而一支配置在防哨中的小部队,假如正面有陡峭的山坡作掩护,左右又有山谷作为依托,则能获得异常强大的力量.毫无疑问,正是这两种情况让人们一向都认为山地防御能产生很大的效果和力量,只是在某些时期由于武器与战术特点的限制,大部队才没能在山地进行防御.
一个纵队弯弯曲曲地费力地攀登上山之后,象蜗牛似地翻过山头继续前进,炮兵与辎重兵边骂边叫地鞭打着筋疲力竭的骡马通过崎岖不平的山道,每损坏一辆车,都要经过千辛万苦才能把它清除掉,同时后面的一切都会被堵住,并且怨声载道,骂声不绝.在这种情况下人人都会这么想:在这里只要出现几百个敌人,那么一切就都完了.因而,一些历史著作家在谈到隘路时,总是把它描绘成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但是,所有熟悉战争的人都知道,至少该知道,这种山地行军同山地进攻很少有共同之处,甚至可以说毫无共同之处.因而,从山地行军的困难推论出山地进攻有更大的困难,那是不对的.
一个无战争经验的人会很自然地得出这种错误的结论,甚至某个时期的军事艺术也差不多同样当然地陷入这种错误.在当时,山地作战对于有战争经验的人就像对于没有战争经验的人一样,差不多也是一种新现象.在三十年战争以前,由于战斗队形纵深大.骑兵多.火器不完善与其他种种特点,利用险要的地形障碍还很特别,正式的山地防御,至少用正规军进行正式的山地防御差不多是不可能的.大约到战斗队形比较疏开和步兵及其火器占了主要地位时,人们才想到利用山岭和谷地.直到一百年之后,也就是到十八世纪中叶,山地防御的思想才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另一种情况,一个不大的防哨,由于配置在很难接近的山地,能获得巨大的抵抗能力,这更容易让人们得出山地防御具有强大威力的结论.有人甚至认为,似乎只要把这种防哨的兵力增加几倍,就可以让一个营起一个军团的作用,一座山起一道山脉的作用.
毫无疑问,一个小的防哨如果在山地选择了有利的阵地,就可获得异常强大的力量.一支小部队在平原碰上几个骑兵连就会被打败,这时,只要能够迅速逃掉,不被击溃和被俘,就算万幸了.但这支小部队在山地却能够用一种从战术上来看可以说是十分狂妄大胆的姿态,公开出现在一支大军队的眼前,迫使它只能郑重其事地进行正规的进攻或者采取迂回等行动.至于这一支小部队应该如何利用阻止敌人接近的障碍.翼侧依托点与在退却途中所占领的新阵地来取得这种抵抗力量,这应该是由战术来阐明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是一些通过经验能解决的问题.
人们当然会相信,把许多这种强有力的防哨并列地配置,定然形成一个非常坚固的.几乎坚不可摧的正面.在这种情况下,一切问题只在于如何保障自己不被敌人迂回.为此,正面一定要向左右延伸,直到获得了能满足整个防御要求的依托点,或直到人们认为正面的宽度已足以保障自己不致被敌人迂回为止.多山的国家特别容易采用这样的配置,因为这儿有很多可以这样配置防哨的地点,这些地点好像一处胜似一处,以致人们竟不知应该延伸到哪里为止.于是人们只得在一定宽度的正面上用一些小部队占领和防守所有的山口,而且用这种配置办法使十个或者十五个单独的防哨占领正面为十普里左右的地区,最后就可不必担心可恶的迂回了.这些单独的防哨之间存在的很难通行的地形(因为纵队不能离开道路行进)让这些防哨似乎是紧密地联在一起的,因此,人们就以为这是在敌人面前构筑了一道铜墙铁壁.另外,防御者还控制几个步兵营.几个骑炮兵连和十几个骑兵连作预备部队,以对付阵地某一点会被突破的意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