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中)-第二卷-第六篇-防御-第十五章
这种看法现在已完全陈旧了,这是谁都会肯定的,但谁也不能肯定地说,我们已完全摈弃了这种错误的看法.
中世纪以来军队人数日益增加所引起的战术发展,也促使人们在军事行动中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利用山地.
山地防御的主要特点是完全处于被动,因而,在军队具有今天的机动性之前,倾向于山地防御是十分自然的.军队人数日益增多,军队的配置由于火力的加强越来越形成正面宽.纵深小的横队,这种横队的编组与配置十分复杂,运动非常困难,有时甚至根本不可能运动.配置这样的横队像安装一套复杂的机器一样,常需要花费半天功夫,这会占去会战的一半时间;我们现在的会战计划包括许多内容,而当时的会战计划则几乎只包括这一件事.这种配置一旦完成,就极难根据新出现的情况作任何改变.进攻者比防御者较晚展开成战斗队形,因而他能够根据防御者阵地的情况展开;但防御者却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于是,进攻取得了一般的优势,而防御者除了寻求地形障碍的掩护以外,就无其他方法来对抗这一优势了.当然对寻求掩护来说,在任何其他地方都不会像在山地那样到处可找到这样有效的地形障碍.因此,人们力图使军队同险要的地形结合在一起.二者相互依赖,军队防守山地,山地掩护军队.这么一来,消极防御借助于山地就大大增强了力量,这种做法本身并没有什么害处,只是防御者活动的自由更加少了一些.其实,即便不采取这种做法防御者也是不太会利用这种自由的.
当敌对双方在进行较量的时候,暴露的翼侧(就是一方的弱点)总是最容易遭到对方打击的地方.如果防御者一动不动地如同被钉住了似地守在一些坚不可摧的地点,那么进攻者就会大胆地进行迂回,因为他对自己的翼侧不再有顾虑.这种情况实际上已发生,迂回很快被提到日程上来了.为了避免遇到迂回,军队的部署越来越向两翼延伸,于是正面相应地削弱了.这时,进攻者突然采用了完全相反的办法:不是针对一翼来进行迂回,而是集中兵力攻击敌人的一点,进而突破整个防线.现代战争当中出现的山地防御大致上就处于这样的阶段.
因此进攻又取得了完全的优势,这是借助于很快提高的机动性而取得的.防御也只能求助于这种机动性,但山地就其性质来看,是与机动性不相容的.因此,整个山地防御遭到了一次大败(假如我们可以这样说的话).那些迷信山地防御的部队在革命战争中就曾多次遭到这样的大败.
但是,为了不把好的连同坏的一齐抛掉,为了不致和别人一样得出一些在实际生活中已千百次被活生生的现实否定了的论断,我们务必根据各种具体情况来分别研讨山地防御的种种作用.
这儿首先需要解决的.有助于弄清其他一切问题的一个问题是:打算利用山地防御进行的抵抗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就是说这种抵抗只能持续一段时间,还是坚持到取得一次决定性的胜利为止.对相对抵抗来说,山地是很适宜的,它能极大地增强抵抗的力量;对绝对防御来说,情况则相反,山地往往是完全不适宜的,只在少数特殊情况下才是恰当的.
在山地,任何运动都较缓慢.比较困难,因而耗费的时间也比较多,如果运动是在危险的气氛下进行的,那么人员的损失也会增多.而时间消耗的多少与人员损失的大小是衡量抵抗强度的标准.因而,只是进攻的一方在运动时,防御者才具有决定性的优势,一旦防御者也必须运动时,他立即就会失去这种优势.相对抵抗可以比导致决定胜负的抵抗有大得多的被动性,而且它允许这种被动性达到最大程度,就是说一直持续到战斗结束为止(而在绝对抵抗中这是决不允许的),这是事物的性质决定的,就是说,从战术上看这是合理的.由此可见,山地这一给运动带来困难.像密度大的介质一样削弱着一切积极活动的因素,是完全适应于相对抵抗的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