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中)-第二卷-第五篇-军队-第七章

儿童资源网

战争论(中)-第二卷-第五篇-军队-第七章


    至于前卫的兵力,那是不必多讲的,因为现在通常的习惯已经正确地规定,前卫由一个或几个从整体区分出来的第一级单位编成,并且加强一部分骑兵.所以,如果一支军队区分为若干个军,那么前卫就是一个军,如果区分为若干师,则前卫就是一个师或几个师.
    因此容易看出,整个军队区分的单位较多,对派遣前卫来说也是相当有利的.
    前卫派出的距离,完全依照情况决定,它有时离开主力超过一日行程,有时就在主力的近前方.在大多数情况下,前卫同主力的距离正好是一至三普里,这虽不能成为一条必须遵循的规则,但是却证明,这样的距离是常常需要的.
    我们在上面的考察中压根没有谈到前哨,现在我们得要来谈谈这个问题.
    在一开始我们说过,前哨适用于驻止的军队,前卫适用于行军的军队,那是为了追溯产生这两个概念的起源而暂时把它们分开的;可是,显然,如果我们死板地按这句话来区别它们,那就只是书呆子的做法.
    假使说行军的军队到了晚上要宿营,以便第二天早晨继续前进,那么前卫当然也必须这样,并且每次都要派出哨兵担任自己的以及整个军队的警戒,但它并不因此就变成了纯粹的前哨.只有担任前方警戒的部队的主力分散成单独的前哨,因而它集中的部分已经很小,或者已完全不是集中的部队时,即是说,一条前哨线的概念已经大于一支集中的部队的概念时,才能将担任前方警戒的部队看成为是前哨而不是前卫.
    军队宿营的时间越短,就越不需要完善的掩护,在一天内,敌人根本不可能弄清我军哪儿有掩护,哪儿没有掩护.宿营的时间越来越长,对所有接近地的侦察和掩护就必须越完善.因此,当停留的时间比较长时,前卫通常将逐渐展开成前哨线.至于前卫应该完全展开成前哨线,还是应当以集中的部队的形式为主要部分,这主要取决于以下两方面的情况:第一.双方军队接近的程度;第二.地形的性质.
    如果敌我双方军队之间的距离比军队正面的宽度小得多,那么在敌我两军之间一般不能置配大部队作前卫,而只能配置一些兵力并不是很大的前哨来保障军队的安全.
    一般说来,集中的部队很少直接掩护接近地,所以要它发挥作用就需要比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空间.在军队占领正面很宽的地区(如舍营)的情况下,要打算用集中的固定的部队掩护接近地,就应该同敌人保持相当远的距离.所以,冬季舍营时多半用前哨线作掩护.

    第二是地形的性质.凡有大的地形障碍,因而可以拿少数兵力组成坚强的前哨线的地方,人们当然是要利用这种地形障碍的.
    最后,冬季舍营时如果气候严寒,前卫部队也完全可以展开成前哨线,因为这样做它就便于舍营.
    在1794—1795年冬季战局中,英荷联军运用在尼德兰的加强的前哨线已达到了最完善的地步.当时的防线是由许多各兵种组成的旅设置的独立防哨组成的,并且有一支预备队可作支援.曾经在英荷联军中服务的香霍斯特将这种方法带回东普鲁士,并于1807年在帕萨尔格河畔的普鲁士军队中应用.除此之外,近来很少有人使用这样的警戒方法了,这主要是因为在战争中运动增多了.有时,就算有运用这种方法的机会,也没有加以利用,举个例子莫拉在塔鲁提诺战斗中就是这样.当时,他如果掉自己的防线拉长一些,恐怕就不至于在前哨战中就损失掉三十多门火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