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无人区-大熊猫的故事(摘选)

儿童资源网

走进无人区-大熊猫的故事(摘选)


  “是香樟子的!”向明惊讶地说。
  “是的,蹄壳细小而狭长。”萧灵边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这一难得的证据,急急地说,“难怪,它的足印出现在那个危险的山谷里。”
  一本权威的动物分类学教科书中这样写道:“大熊猫,栖于3000至4000米的高山竹林之中,住树洞石隙。性孤独,不结群。能游泳,善爬树。主要以竹子的嫩枝叶和竹笋为食,真可说是食肉类动物中的‘和尚’……”
  但是,现在出现在他们眼前的却完全不是这样。大熊猫粪便中的骨头残渣和蹄甲,说明他们所跟踪的这只大熊猫并不单食竹子,也爱食肉,它绝不是一个“和尚”。
  紧接着的半个月跟踪观察,他们摸清了研究地区内大熊猫冬季居住地大致的范围,经常的活动路线和一些吃食习性。萧灵觉得可以执行新的计划了。
  于是,她开始布置捕捉大熊猫的工作。
  洞穴中的秘密仔熊猫出生的第三天,兴隆岭主脊上飘起绵绵的秋雨,转眼间,气温下降到3℃,寒气袭人。萧灵担心洞穴中仔熊猫的安全,趁静媛离洞觅食时,来到洞口,打算观察仔熊猫的情况。但是洞口被静媛用树枝和竹子挡住,她只好拨开它们,匍匐着爬进去。她发现,原来堆放在洞穴里的竹子都被摆到了产仔的窝上面,把幼仔掩盖了起来。
  萧灵小心地挪开巢上的树枝和竹子,才见到一只熟睡的仔熊猫。初生的幼仔肉红色的皮肤,只有一层稀疏的白毛,双眼紧闭;一条较长的尾巴,相当于体长的三分之一,这与它父母的尾巴比起来,相对地长得多。这只幼儿如此弱小,体重约有100克,相当于它妈妈体重的千分之一,看起来只有大白鼠那么大。
  萧灵在窝的表层寻找另一只仔熊猫,但是到处都没找到。就在她翻动竹子,想看看是否被压在寓巢下层时,不慎碰了一下那只熟睡的仔熊猫。它立即高声尖叫起来,把萧灵吓了一跳!她急忙按原样掩盖好竹子,快速逃离洞穴。
  这时,在竹林中觅食的静媛发出一声嗥叫,连蹦带窜地奔回了洞穴。它进到洞里,把正在啼叫的小仔抱起来喂奶,仔兽立即安静下来,它再用舌头舔幼仔的背、胸和臀部,连肛门外面的排泄物也舔掉了,直到把幼仔清理得干干净净。
  萧灵跑回设在树上的观察哨。她的思绪还停留在熊猫的洞穴之中:前几天,两个幼儿还在母体子宫里的时候,它们分别通过脐带上的血管,源源不断地从母体取得营养物质和新鲜氧气。它们在母大熊猫静媛的子宫中舒舒服服地生活了四个半月。
  当第一个胎儿山静媛的产道中挤出来的时候,它一下子便坠落在冰冷的巢穴中,先是在铺垫的竹子上静静地躺着,一动不动,直到几秒钟后静媛在移动身子时碰到它的身体,它这才大声啼哭起来。静媛立即把它抱起来喂奶。在母亲毛绒绒的手掌和胸前,这只幼仔在温暖和抚爱中安静了下来。
  第二个胎儿一坠地,大概立即就尖利地叫唤起来。但是静媛对这只不停啼哭的胎儿置之不理。这种情况与动物园母熊猫产仔的情形是相同的。当第二只幼小的生命停止呼吸之后,母熊猫把它与胎盘一起吃掉。母熊猫这种不同寻常的母性行为是怎样形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