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无人区-大熊猫的故事(摘选)

儿童资源网

走进无人区-大熊猫的故事(摘选)


  那天晚上,萧灵回到自己的帐篷中,她翻看一本描写大熊描初生胎儿器官组织学的书。书中写道:大熊猫初生幼仔的发育还处在十分幼稚的阶段。生下来时几乎不能动弹,其发育程度只相当于五个月龄的人类胚胎……
  这时山谷里刮起了大风,夹着雪粒和雨滴的高山风不停地摇晃着她的帐篷,她禁不住打起寒噤来。同时悟出了某些道理。
  她打开鸭绒睡袋钻了进去,睡袋中也是寒气袭人。过了一会儿,睡袋受她的体温的烘烤才暖和起来。她看一眼挂在帐篷里的温度表,水银柱停在5℃上。她的思绪又回到母熊猫奇特的护仔行为上来。
  她取出两个茶怀,倒上两杯热水。将其中一杯捧在两手中间,另一杯放在地上。
  当地上那杯水开始变凉的时候,她把手中的水杯放在地上,再把地上的杯子捧在两手中间。经过反复数次调换之后,两杯水都冰凉了。
  她倒掉两杯凉水,开始另一个新的试验:先同时倒好两杯热水,只捧住其中一杯,把它保护在自己暖和的胸前;对地上那杯水则置之不理。四分钟之后,地上那杯水已经冰凉了,而手中的水杯却仍然是暖和的。
  萧灵开始理解为什么母熊猫对手中的幼仔如获至宝,须臾不让它离开自己的胸脯,而对地上那只不停啼哭的幼仔却置若罔闻。
  由于母熊猫不能同时使用两只前掌来抱两只幼仔,因此在寒冷的洞穴中,母熊猫面对两只高声啼哭的新生幼仔,有两个方法可供选择。如果它为两只幼仔轮换保暖,那么这两只胎儿很快就都被冻死;如果它只保护一只,而不顾另一只,那么它怀里的这只胎儿将有更多存活的机会。
  温度是新生熊猫仔兽存亡的决定因素;母熊猫奇特的护仔行为是对冷酷环境的适应。这种经过自然选择而保留下来的行为特征,对大熊猫在寒冷的群山中得以生存,起到了保证的作用。
  在仔熊猫出生一个月后,萧灵和向明已经摸清了大熊猫静媛的活动规律。它离开洞口后,先去排便,再走到泉水旁喝水,然后进入竹林觅食,有时长达二至三小时之久。
  一天中午,当太阳直射进洞口的时候,洞穴中亮堂起来。他们趁静媛外出觅食时,决定去调查一下幼仔的生长情况。
  仔熊猫的外形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眼圈、耳朵、肩部和前后足都开始出现黑色,全身毛茸茸的,已出现成年个体的雏形,只是嘴吻部和尾巴相对较长。
  向明把仔熊猫放进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布兜中,挂在一个小小的弹簧秤上。这只黑白分明的仔兽已经有1200克了,比出生时增重11倍。当搬动它时,它的叫声不再那么尖利刺耳,变得柔和多了。但是,它的眼睛还未完全睁开,躺在巢中不能爬行。
  萧灵先钻出洞口,她没有料到此时大熊猫静媛出现在前面15米远的山坡上!它先抬头注视一下萧灵,然后咆哮几声直奔洞口。萧灵已经无路可走,她只得从两米多高的小悬岩上跳了下来,熊猫也跳下来,在她身后紧追不舍。向明趁此机会从洞中钻了出来,跑上山坡,同时大喊两声,吸引了静媛的注意力。只见它一个急转身冲向向明。但向明早已跑得不见踪影了。大熊猫静媛于是回转身来,走向自己的洞口,站在那儿环顾一番四周,这时洞穴中传出几声幼仔的叫声,但它却纹丝不动,好像在寻找着,静听着,准备再次迎击入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