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近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万万两(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总收入)等。
在这国家危难之际,慈禧又在做什么呢?在准备隆重庆贺自己的60大寿。慈禧表面上不再垂帘听政之后,改清漪园名为颐和园,大兴土木。慈禧60大寿时,她想仿造1761年乾隆给她母亲庆贺70大寿的那个规模来做。但时代不同了,乾隆的时候是清朝的全盛时期,所谓“物产丰盈”、“富有四海”。乾隆自己还说花钱太多了,有点吃不消。而慈禧60大寿这个时候已经是国贫民弱,外敌欺辱,根本没有条件来搞一个这么大规模的庆寿。
但慈禧不管不顾,竟然花了七百万两银子来庆寿,从头一年就开始准备。自皇宫到颐和园沿途布置彩棚、彩灯,用了彩绸10万匹、红毡条60万尺。在花费的银两中,其中户部国库出四百万两,京官捐了121万两,外官捐了167万两,两淮盐商各捐40万两,宫女太监也都要捐银子,摆饽饽桌,从北京城里一直摆到颐和园,饽饽桌一摆就是850桌。
而当时北方正闹灾荒,哀鸿遍野,北京城多处设粥厂,救济难民。有人不满,就题写门联,贴于京城: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说来也算巧合。慈禧这个人,每逢甲年就不吉利:甲戌(同治十三年),独子同治死;甲申(光绪十年),50大寿,中法战争;甲午(光绪二十年),60大寿,中日战争;甲辰(光绪三十年),70大寿,日俄战争。
中法战争的失败,甲午海战的失败,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清朝已到了非变革、变法不行的地步了,于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光绪帝的支持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热潮,可惜这场变法不仅雷声大,雨点小,而且是昙花一现,流星一闪,仅维持了103天,就在慈禧的铁腕高压下,销声匿迹,毁于一旦了。从光绪二十四年的四月二十三日到同年的八月初六,一共103天,所以又叫“百日维新”。
《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了中国正直知识分子极大的愤怒,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一千二百多人联名上书,要求变法、拒和、迁都,是为“公车上书”。这次上书,不仅使清廷的顽固大臣感到震惊,还使妄图瓜分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看到了中国人的觉醒,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但因清廷等级森严,“公车上书”的奏章没有送到光绪的手里。康有为等人十分气愤,在二十多天后,又写了一篇万余言的长篇奏章,经过辗转反复,光绪终于看到了这篇奏章。光绪对康有为提出的许多观点十分赞赏,并发出“上谕”,实行改革新政。当然,这种“上谕”的力量实在是太微弱了,如果用来罢一个人的官或是杀一个人的头则可,要想改变积年陈旧的封建官僚体制,实行所谓的新政,那就如清风吹泰山一般地无济于事。
康有为见自己的奏章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就又于1897年愤然上书。康有为想起多次上书一直石沉大海,心中十分愤慨。在这篇奏章中,他措词十分激烈,指出日本国会及报纸天天讨论如何瓜分中国的问题,而中国却无动于衷,再不变法图强,中国亡国有日。但这一奏章又被顽固大臣压住不报,光绪没有看见。后来,奏章传开,在舆论界引起巨大反响,许多报刊杂志都加以介绍摘转,光绪才从报纸上看到这篇奏章,大为感动,要马上召见康有为。
恭亲王奕欣坚决反对召见康有为,理由是祖宗成例,非四品以上官员不得召见。光绪无奈,只得派了翁同和、李鸿章以及荣禄等人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其中翁同和是光绪的老师,属于主张变法的一派,他把康有为的答辞如实地报告了光绪,光绪再次为康有为的想法和态度所深深打动。他下令收集康有为的著作文章,自己认真阅读,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坚定了变法的信念,并特别下诏,凡康有为的奏章随到随送,不得扣压。
光绪急于变法革新,但实权却操在慈禧的手里,光绪实际上是个徒有虚名的皇帝。为了能够推行新法,他多次向慈禧太后索要权力,甚至有一次说出了这样的话:“太后若不给我权力,让我变法强国,我宁愿不做这个皇帝,也决不做亡国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