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得到这个奏报后非常气愤,打狗还要看主人,何况我身边的贴身太监呢?但慈禧考虑来考虑去,最终却没有给丁宝桢任何处分,反而将丁宝桢由巡抚升为总督。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当时社会上流传着慈禧和安得海有特殊的关系的谣言。丁宝桢把安得海杀了之后,曝尸三天,有人看到安得海的的确确是太监,这就为慈禧太后洗刷了不白之冤。慈禧暗暗高兴,安得海和慈禧的一些流言,也就不攻自破了。所以说慈禧暗地里感谢丁宝桢。慈禧虽然没有计较丁宝桢,但在心里却恨极了慈安太后,恨她没有阻拦丁宝桢。
总之,当时慈禧得的是什么病?慈安是不是被慈禧害死的?咸丰临终之前到底有没有给慈安手谕?正史上都没有记载,从而给后人留下巨大的想像空间,也是至今难以解开的历史之谜。慈安死后,慈禧独掌大权。
光绪八年(1882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恐怕“失和”而“退让”。1884年,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领舰队驶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清军被迫迎战。同年,法军又进攻吴淞口。法军再侵犯台湾淡水、鸡笼(基隆),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率领守军扼守淡水,击退敌军侵略。第二年初,法军在水路进攻浙江镇海,在陆路进攻镇南关(今友谊关),清军获得“镇南关大捷”。光绪十一年(1885年)四月,清朝“以胜求和”、“不败而败”,派李鸿章同法国代表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
求战变法
1887年正月十五日,光绪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开始亲政,颁诏天下。到1898年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重新垂帘训政,光绪被囚禁,其间12年,为光绪亲政时期。
光绪临朝亲政后,53岁的慈禧表面上退居颐和园颐养天年,实际上权势依旧,仍把持着国家政务。她一方面处处限制光绪的权力,国家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办理,光绪被她掌控在手里,或被作为她显示威严的权杖,或被她看作是御座上的玩偶。慈禧规定,每隔一日,光绪必须亲自向她奏报政务,听候训示。光绪经常披星戴月,往来奔波。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随时请旨。名为皇帝,实则傀儡。另一方面她还通过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亲信太监李莲英等人,暗中监视光绪的行踪。光绪在宫内宫外遇到的困境,超过了他的先祖。
光绪皇帝亲政后10年间,在政治上最大的举动是两件事:一是在甲午战争中“主战”,二是在戊戌变法中“求变”。
中法战争中,清政府吃了海军不行的亏,战争结束后,就成立了水师衙门,到19世纪80年代末,清政府的海军已逐渐建立起北洋、南洋、福建、广东水师,有一支可观的舰队,拥有大小70多艘军舰。其中北洋水师实力最强,拥有军舰20余艘,其主力舰皆购自英国和德国。南洋水师也有20余艘军舰,多系江南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制造,也有购自英国的几艘炮艇。福建水师的20艘军舰是福州船政局生产,还有几艘购自英、美的炮艇。这些拼凑的军舰,战斗能力薄弱,无力参加重大海战。90年代世界造船技术又有新的发展,相形之下清政府的海军力量没有跟上舰船制造技术的发展。
但是这个时候的国际形势和同治新政的时候不一样,俄国向远东扩张,向中国的东北和西北侵略扩张,英国、法国等西方殖民者更从陆上和海上频频地对中国侵略。尤其是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以后,不仅建立起一支海军舰队,而且把侵略的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从而在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
战争爆发后,光绪出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一力主战”,竭力筹划备战之策。他一面“请停颐和园工程以充军费”,一面严令李鸿章认真备战。6月25日下谕旨对李鸿章进行斥责,指出“前李鸿章不欲多派兵队,原虑衅自我开”,现在“势甚急迫……李鸿章身膺重任,熟悉倭韩情势,着即妥筹办法”,并提醒李鸿章“俄使喀希呢留津商办,究竟彼国有无助我收场之策,抑另有窥觑别谋?李鸿章当沉几审察,勿致堕其术中,是为至要”。